「蘇聯政治局開個會議就能把事情辦成,美國能辦到嗎?」—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演說,一九八〇年代初期
一九八七年六月,中國的實質領導人鄧小平與南斯拉夫官員會晤,憂心忡忡。當時的中國處於「改革開放」時期,一連串的巿場改革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它後來竄升至超級強權的地位奠定基礎,但一路走來波折不斷。數月之前,中國政局面臨文化大革命以來最嚴重的不穩定與動盪—鄧小平因此肅清了黨的總書記胡耀邦,因為他同情改革派。
鄧小平與南斯拉夫官員會晤期間,仍不時記掛著中國的政治局勢。他多次偏離經濟改革的話題,大談列寧主義國家在政策制定上的優勢。他向外賓說,列寧主義國家「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凡是一件事,只要一下決心,一作出決議,不受牽制,就能夠立即執行」。他說,這和美國人不一樣,「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決定了就馬上執行⋯⋯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
鄧小平欽點的助手趙紫陽多年後說,鄧小平擔任領導人期間多次講過這類的話,「鄧把不受牽制,不制衡,權力絕對集中,作為我們總的優勢⋯⋯高度集中的集權政治、專制制度是他特別欣賞和喜愛的」。
鄧小平在此前六十年就開始崇尚列寧主義。他和同一世代的中共元老一樣,憑藉著民族主義進入政壇。他參與了五四運動的相關活動,之後赴法國學習,以他的說法是為了「救國」。鄧像許多同世代的民族主義者一樣,在列寧主義當中找到能實現自己政治計劃的工具。他在法國加入共產組織後,二十歲出頭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到列寧主義建立黨和組織的理論與實踐方式。他在當時寫的一篇文章裡談及民主為何不適合中俄兩國,「中央集權體制是由上而下的,絕對必須服從領導人的指示」。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者白魯恂(Lucian Pye)的觀察是,鄧藉由上述經歷及其他經驗「社會主義化,成了道地的列寧主義者」,致力於維持「黨的組織完整,進而壟斷權力」。曾是鄧小平左右手的趙紫陽則說,鄧小平不是唯一「欣賞」列寧主義的人。其他領頭的民族主義者如孫中山、他的接班人蔣介石,也同樣採納列寧主義的規訓。對孫、蔣和鄧來說,列寧主義是能讓他們達成中國富強願景的手段。
鄧小平與其他中共黨人崇尚高效率的協同、整合及實施決策,這對中國的大戰略而言當然是優勢。黨的位階在國家之上,並且滲透國家的所有層面,如此它便能有效整合大戰略的手段,讓政策制定者在對外政策事務方面擁有不受狹隘利益影響的相對自主性,得以追求大戰略的利益。就像毛澤東說過而習近平近年重申的那段話:「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