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烏克蘭戰爭中幾個道德質疑:《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選摘(3)

2022-08-19 05:10

? 人氣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撻伐,但其中也體現俄烏長期以來的民族、領土與政治紛爭。圖為盧甘斯克州大城利斯坎斯科(Lysychansk)(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撻伐,但其中也體現俄烏長期以來的民族、領土與政治紛爭。圖為盧甘斯克州大城利斯坎斯科(Lysychansk)(資料照,美聯社)

烏克蘭戰爭既是戰場上的戰爭,也是網路輿論的戰爭。儘管在筆者和大多數人看來,戰爭的對錯是非一目了然,然而,在網路上,特別是中文網絡上,還有很多質疑流傳。不少質疑還頗能說服一些人。如何辨析和反駁這些質疑,是一個重要任務。筆者在前已經通過長文反駁了大部分有關戰爭是非的質疑。現在集中論述出現在戰爭期間的道德爭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烏克蘭「小國挑釁大國」,活該

以現實主義的角度,作為一種生存智慧,小國確實應該儘量避免挑釁大國。在大國的夾縫中,最理想的哲學就是左右逢源,吃兩家茶飯,獲取最大利益。新加坡就是一個好例子,每天掛在嘴上的都是「新加坡不願意選邊」。甚至東南亞作為整體在中美之間也都是這個態度,新加坡也成為東南亞的代言人:「東南亞國家不願意選邊。」

如果不能左右逢源,那麼另一個選擇就是「芬蘭化」,或者是中華帝國時期的「事大主義」。即以一種卑躬屈膝的態度,對旁邊的大國小心翼翼,刻意奉承。對外不敢幹大國不喜歡的事,對內封殺刺激大國的聲音。

但以上兩種情況隱含著一些前提,並不是永遠適用。

首先,這裡的大國(特別是芬蘭化的情況)預設了是一個蠻橫的大國。實際上,很多大國並非那麼蠻橫,它們不免有些驕傲,但多半會遵守國際規則,做事有底線。比如古巴以一個小國的身分挑釁了美國幾十年,在蘇聯這個靠山倒台之後還照舊,美國除了制裁之外,也沒有太過分的舉動。古巴就既不需必然要搞平衡才能生存(當然如果不挑釁的話會活得更好)。像俄國這樣蠻橫的國家,全世界沒有幾個。

其次,這裡的大國如果是蠻橫的話,也必須沒有對小國更不利的企圖,「左右逢源」、「芬蘭化」才能有效。以芬蘭為例,俄國並非一定要吞到芬蘭,這是芬蘭化可以生存的主因。芬蘭和烏克蘭不一樣,至少人種不是東斯拉夫人,也直到1809年才被俄國吞併,因此雖然曾屬於俄國,但不是俄國「自古以來」的領土。俄國要恢復沙俄榮光,也不會首先找芬蘭開刀。所以,芬蘭實行芬蘭化已經可以自保,但並非每個小國都能這樣。比如,如果旁邊的大國認為小國「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的領土」,必須「統一」才能「偉大復興」,那麼再刻意奉承也沒有用。比如如果中國現在認定新加坡是「中國人的社會」,必須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那麼新加坡也不會說「不站邊」。

第三,如果旁邊的大國不夠大,外圍還有更大的強國壓住,那麼小國也不必活得那麼忍氣吞聲。比如以前的中國,雖然塊頭很大,但實力和美國差得遠,所以周邊的小國對中國也不必動則得咎。現在中國財大氣粗,可以和美國叫板,旁邊的小國也就不敢「挑釁」中國了。事實上,世界大部分小國正都活得不錯,正是得益於美國這個「世界警察」坐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