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灣政策法》直接挑戰美中建交基礎,專家:中國會做出比裴洛西訪台更強烈的反應!

2022-08-29 17:00

? 人氣

「國會正在以主動和創造性的方式採取行動,這是因為行政當局沒有這麼做。美國不能一直處於被動和反應的模式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經為美國國會提供數十年亞太安全政策分析的簡淑賢說,拜登總統在參議員任內曾經對《台灣關係法》投下贊成票,按理他應該更清楚美國對台灣的政策立場,但他作為總統卻未能充分闡述美國的政策和在台灣的利害關係是什麼,也因此「展現美國決心、承諾和領導力的責任便落到國會身上」,這包括裴洛西議長及梅南德斯等國會議員所發表的文章、國會聲明和提出的立法等。

一中政策是否仍可持續並符合美國的利益?

簡淑賢認為,《2022年台灣政策法》「涉及一個非常根本的議題,那就是,當中國違背其追求和平政策的雙邊理解時,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否仍然可持續並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中國停止嘗試追求和平政策,那麼美國在台灣議題上與中國打交道的基礎是什麼。」

她說,關於《台灣政策法》,人們只需要關註一個單一焦點,那就是這個法案「對中國挑起衝突攻打和併吞台灣是否能做出更強力的嚇阻,因為那可能讓美國軍事人員冒著犧牲性命的風險。沒有什麼比這更為重要!」

目前是獨立評論人士的簡淑賢認為,只要能加強嚇阻、為美國民眾釐清美國的政策及領導國際社會,象徵意義和實質意義都有其用處,因此美國的政策焦點應該在於如何強化台灣的嚇阻能力、韌性及合法性,而且國會也應該專注於此,而不是將美國納稅人的錢用於嚇阻以外的議題,例如「台灣獎學金」(Taiwan Fellowship)項目。

另外,外界非常關注法案將台灣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 的條文。不過對國會歷年來關於台灣的立法有深入了解的簡淑賢說,美國國防部早在2003年8月29日就由負責獲得、技術及補給事務代理次長在一封給國會的信中將台灣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因此法案中這部分條文似乎沒有必要。她說,這個認定「並沒有為美國提供台灣的安全援助帶來多大不同。」

《台灣政策法》最重要意義:要求美國以「全政府」方式來遏制中國對台動武

簡淑賢說,有許多包括外交、信息、軍事和經濟的作法可以加強台灣的嚇阻能力及合法性,但美國政府一直都未能充分運用這些選項,因此她認為《台灣政策法》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求美國採取「全政府」方式來遏制中國對台動武。

不過最終,簡淑賢說,保衛台灣還是台灣人民自己的責任,他們和他們的領導人,尤其是作為三軍統帥的蔡英文總統,必須做更多來加強台灣的防衛和韌性,例如提高軍事開支、改善和延長兵役及後備人員的訓練,以及建立一個新的國土防衛部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