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雙北月租5000元以下的房子長怎樣?馮麗芳自認看過最糟的出租物件是用布簾隔起一個客廳大小、一拉10間,就像醫院病房床位一樣,「房東連隔間都懶得隔,還滿租喔!一個床位大概3、4000,但這樣環境我們都覺得貴。」張偉瑜則說,最近碰到很多屋源沒有水龍頭、沒有廁所、連多人共用都沒有,大多前身是倉庫,一個方方正正的空間租金差不多5000元,租客必須走到外頭用公廁,「雖然不是很髒,但這生活模式真的……」這些雖是極端案例,但也確實,大多數物件光是通風、對外窗、洗曬衣物都是奢求。
「家」的感覺雖然重要,呂秉怡說價格仍是關鍵,條件差但價格便宜還是有人會考慮,也有人不得不提高預算──馮麗芳曾碰過一名弱勢個案住在漏水屋、到處漏、房東不願維修只願折2000元房租,「他還是選擇住就是因為預算限制,他也是想搬。」也有身障者無法工作每月只靠3000元補助過活,即便媒合到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租金也要2000元、生活費只剩1000元,馮麗芳說那家裡連電風扇都不能開,她連去訪視都瀑布式爆汗、何況是每一天都生活在裡頭的人,但也只能這樣想辦法活下去了。
條件與價格都可以折衷妥協,但最糟糕是連妥協的空間都沒有,大多數房東連租都不願意租、步步被驅趕至最惡劣環境的狀況──例如2020年爆發之「南港貨櫃屋」事件,年長者與身心障礙者蝸居於月租3300的滲水鐵皮違建小空間裡、有人一住20年,崔媽媽基金會臉書也揭露住客林先生、李大哥的故事。
貨櫃屋環境到底多差,林先生說空間極小、放一張床一張電視就滿了,「我睡覺前坐在床上就可以把電視關掉,那裡老鼠啦蟑螂啦什麼都有,到處跑,夏天又熱死人。」另一位室友李大哥一住10多年,他說若不是因為生病也想繼續工作、以前可以扛個幾百斤混凝土到處跑,但當時狀況就是,李大哥生病、林先生半邊中風又有一腿痛風行動不便要撐拐杖,幾乎沒有房東要租房子給他們,最後只能棲身於那樣的貨櫃屋。
隨著「南港貨櫃屋」事件躍上媒體、首長震怒、下令拆除,林先生跟李大哥連這樣的棲身之所都失去了,幸好後來有一群社工持續追蹤弱勢租客、聯繫崔媽媽基金會,替兩人找到包租代管的北投公寓,甚至還在民眾熱心下媒合到一台冰箱,開冰箱拿飲料出來喝的瞬間,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即便如此,社工訪視被樓下店家問到「你們樓上是不是住一群老人」時也會擔心被投訴、被驅趕,雖然最後結果是店家拿了台輪椅出來,「這個給你們,老人可以用」,原本沒有輪椅的林先生行動上也可以稍微順利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