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提升台美軍事等多領域關係,此動作對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來說產生嚴重的影響,美參院動作讓很多大陸民眾生氣、失望甚至憂慮,對於台灣蔡政府也有相當大的怒氣,自然影響到兩岸關係發展。但其實若以美實際法律運作情況來看,美方仍留有一定空間,成為中美高層習拜對話的懸念。
雖然日前參議院通過一讀,但並未排下次議程時間,參議院何時進行全院表決,至今還不確定;而美眾議院至今還沒提出版本,根本無從舉行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眾議院於11月8日全面改選,2023年1月6日眾議院新上任,如果本會期無法完成審查台灣政策法,那麼依照屆期不連續規定,整個法案也必須重新來過。
大陸當局堅決反對「台灣政策法」的立場是堅定的,決心與意志不容懷疑,甚至不惜付出最嚴重的斷交成本,但美國任何關於「台灣政策法」若完成立法,此動作大陸當局都會反對,那麼大陸當局後續會採取什麼行動方案因應,就是一大懸念,危險衝突的引信即使暫時可以拆除,但難保日後不會再度發生。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就表示美方的心意,提到此法案指定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 MNNA),為具有法源以及斬釘截鐵規範定義之外交辭語。他強調,台灣目前就已經獲得「主要非北約盟友」;早在2002年9月30日美國國會通過2003年財政年度外交授權法案時,就明文規範「台灣涉及移轉國防品項與國防勞務應有待遇」,為何在台灣政策法案又要重提此事?張競研究員認為,此舉證明此法是在操弄象徵意義,而非美方真心提升目前台灣所能獲得之實質待遇,故台灣蔡政府不要誤判情勢。
甚麼是有實質性意義的台美合作?如果是融資借款這是要還的;如果是提供台灣軍事武器那是要買的;美友台法案雖然對台灣整體是有利的,但對中國大陸來說台灣所受到的風險弊病恐怕要更大。彭文正教授也提到若美國真有心幫助台灣,只要做到三件事:恢復邦交、派軍駐台、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這樣才有實質意義。
因此,期盼中美勿發生全面性的衝突,中美回到正常軌道中來討論中美關係與台海兩岸問題,如此才是和平之福。美國的動作既表達立場,美國從上到下對大陸的敵視與恐懼無所不展現出來;美國有自己的利益與需求,台灣方面也應基於自己利益的盤算,準備好自己的因應方案,作為未來與美方和中方溝通協商的基礎。美國的政治操作既迎合選票需求,也仍留與中協商的餘地,這種政治操作的巧妙之處,確實說明美國在國際政治中操作的嫻熟度,台灣蔡政府佔不了美國的便宜,台獨勢力也不要因為有美國相助而大膽挑釁。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