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日前通過被視為「旗艦型挺台法案」的《台灣政策法》草案,現正等待排入參院院會議程。據悉,美國聯邦參議員梅南德茲與葛蘭姆4月訪問台灣時,就提過想藉此法案表明強力挺台立場,而因國會會期2022年底結束,該法可能納入國防授權法案或撥款法案,以求通過。
民主黨籍的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與共和黨籍的葛蘭姆(Lindsey Graham)4月率團訪問台灣,之後在6月提出《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並直言此法案會是1979年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以來,就美國對台灣政策進行最全面修訂。
據了解,梅南德茲在訪台期間,就透露提出該法案的想法,以此表達支持台灣的堅定立場,且原計畫8月就交由參院外委會審議。這次《台灣政策法》不僅是由參院外委會主席親自提案,內容囊括至少13個過去曾提出的挺台法案和決議案,還獲得跨黨派支持,算是相當罕見的案例。
外委會主席親提挺台法案
《台灣政策法》所提內容並非全新議題,像是美國聯邦眾議院最初提的《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就包括讓我國駐美代表處正名,而該法案之後與參院提出的《美國創新及競爭法》(USICA)整併,成為8月生效的《晶片及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
不過《晶片及科學法》最後只涵蓋最攸關美國利益的內容,因為中國有在提升對美國國會的遊說力道,而進步派與「茶黨」(Tea Party)國會議員是主要拉攏對象。這2個政治立場分屬左右派的陣營有個相似主張,即美國應把重心放在內部事務,對外採取不干涉立場。
唯一對《台灣政策法》投下反對票的共和黨參院外委會成員保羅(Rand Paul)與其父親、前聯邦眾議員朗‧保羅(Ron Paul)一樣,都堅持不干涉主義,所以他的立場早在意料之中。至於另4位投反對票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據稱是個別對法案文字解讀不同,認為可能改變現行政策。
內容可能拆進2法案闖關
8月曾率團訪台的參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Ed Markey),是投下反對票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之一,據稱他的考量是法案內容可能干涉美國總統的外交及國防職權。這5位聯邦參議員雖在外委會表決時投反對票,仍有重申對台灣的支持立場。
由於這屆國會會期在2022年底屆滿,據了解,原本就有考量到《台灣政策法》可能無法在本會期完成立法,因此該法內容可能會分拆至2023會計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NDAA)及撥款法案,因為這2個是國會每年會通過的法案,而可能納入的條款也在商議階段。
據悉,眾院有在討論是否提出自己的《台灣政策法》草案版本,但內容文字不一定與參院版本相同,可想而知,依據美國國會立法程序,就算2023年新國會開議就提出,也不一定能在2年內就完成立法。此外,美國行政部門一直是支持國會挺台態度,且與我國行政部門互動比以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