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奈良市,大家會想到「鹿」,有鹿餅可以買、有鹿可以餵,但是,台灣也有梅花鹿,也有得天獨厚的地形與多種地景與生態系,卻未曾好好正視過──而我們的台北,未來有什麼會讓國際遊客想到的觀光焦點呢?
一場因急就章而失焦的博覽會
「台北城市博覽會」日前風光落幕,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副市長黃珊珊均把這場城市博覽會,當成為其團隊的暑假作業、以及「畢業成果展」;尤其是銜接在基隆的城市博覽會之後舉辦,柯文哲與基隆市長林右昌的「謝幕較勁」,想必以柯市長是無論如何都不想輸的。
然而,一些民眾實際去過城市博覽會後,向我以及高揚凱(國民黨大安、文山市議員候選人)陳情,反應如現場停車不便、展場東西也不好看、令觀展民眾頗為失望等等。
另一方面,這場本應展現台北市榮耀、作為柯文哲八年施政高光時刻的博覽會,亦淪為柯市府急就章、作為謝幕秀的工具。據報載,博覽會舉辦的過程中,被爆料罔顧財政紀律、動用俗稱救命錢的第二預備金,不但市府帶頭規避了議會的審核,還大力動員了里長辦公室、義警等等的單位前往參觀「衝人氣」。
還有一些具有地方仕紳背景的陳情民眾們,不約而同地向我和高揚凱表示,理應充滿「菜市場風格」的展覽區,卻只放上橘色塑膠籃子,堆疊幾下,再加上幾張隨拍照跟LED燈管,略嫌草率了些;而且,除了文案之外,沒有擺放可以突顯市場、夜市等特色的實體元素,諸如攤車、工具等等,也沒有影片或紀錄片來彌補多媒體的不足,儼然是「大圖輸出展覽」,毫無特色可言。
根據我們實際的走訪比對民眾的意見後發現,現場其實也是有好玩的體感遊戲,確實能讓參觀民眾玩得不亦樂乎,不過,若是要論及「台北的城市元素」,實在少了些什麼,比如大龍市場、公館夜市等介紹,應該可以加上飲品、米糕、炸蛋餅等美食的象徵。既然是由市政府的官方主導,思考層面應該可以更高、更超然,除了接地氣、在地化,呈現台北市的生活特色外,也應該要朝向國際化的觀光角度進行思考,藉以擘劃未來的城市旅遊體驗、建立套裝的行程。這是市政府思考這類推廣城市、城市行銷活動或大型博覽會的層次問題。
觀光其實也可以從物理的角度思考
先前我在企業擔任駐外幹部及自營商時,因為經常出差,也實際考察過不少海外城市規劃的整合行銷經驗;若是思考「觀光」這件事情,亦可以從物理(physics)的角度切入,先考慮時間(尖峰、離峰、日夜、日數等等)與空間(點、線、面、立體空間),再將人視為質點(particles)於空間中移動,進而規劃包含交通、人潮的動線。如此有助於推廣行銷、再進一步進入特色化經營。而我認為,有物理系統的思維,會更有助於城市的觀光發展,朝向一應俱全的方向前進。
尤其是對台北市的觀光推廣而言,空間地理系統(GIS)的規劃也會成為一大利器,如停車、指引、公共運輸的連結等等。諸如捷運站往商圈有指標,但是商圈內往捷運站卻因為種種法規僵化而沒有回程往捷運站的指標,這乍聽起來非常地不可思議,卻是真實在台北市上演的狀況,如中山區的條(林森北路東側正義里區段),因為非是市定的景點,而無法享有地理資訊系統的服務,這就是該改善的。
綜觀台北市的觀光與交通現況而言,各大觀光景點幾乎都有一個大家都感受得到的通病:停車位與交通連結的不足。那麼,再來我們要思考的則可能是:一、「腹地空間不足,導致停車位不足」。二、「既有公共空間未能善加利用,才導致停車位不足」。
這兩者的思考方向與解法,將完全不同。第一題的可能的解法會像是「因為真的沒有空間,所以要增加外圍的空間、設緩衝區」,解決問題的政策就會朝向「增建停車場」、「接駁車」等等的方式;若是第二題,那就涉及「公共空間重新再規劃」的問題,要將空間變出來,供予停車使用。
比方說,市民或遊客去到台北市花博公園(台北美術館至圓山站),如果不是捷運族,就必須要停汽、機車,往往停車處跟目的地至少10分鐘,如果再推著娃娃車或輪椅、遇到西北雨,那更是欲哭無淚──我相信這也是廣大的台北市民的心聲。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該做的就可以是讓停車場以立體的方式建構。
台北市的發展,本應該要欣欣向榮的,不論是觀光、交通,甚至公眾設施、福利、教育等等的需求,台北市的空間利用,都可以用物理系統的思考方式出發,作綜合性的評估、思考未來時空的需求,來進一步地滿足多種功能。正如淡水河不舍晝夜地流動,台北更應該不斷地再造,讓這個本應偉大的城市,更加充滿信心、和平、希望、包容,這個城市該往前走了,而觀光,將會是一個好的起點。
*作者為台北市議員中山大同區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