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專訪電子時報社長: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很難,「彎道翻車」機率較高

2022-09-27 18:00

? 人氣

20220916-2022國際半導體展,打線機。(顏麟宇攝)

20220916-2022國際半導體展,打線機。(顏麟宇攝)

在新冠疫情打斷了全球供應鏈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下,台灣獲得前所未有的國際關注。台灣近期有一本新書《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上市,美國之音專訪了作者之一、同時也是華語世界第一份產業報《電子時報》的創辦人黃欽勇。他表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供應鏈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台積電等護國群山具有不可取代性,中國想要彎道超車很難,彎道翻車的機率可能比較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新書近日出版,作者是兩位在台灣具有數十年資歷的資深產業分析師黃欽勇與黃逸平。黃欽勇一路見證從個人電腦、行動通信到物聯網的時代變革,並創辦《電子時報》(DIGITIMES),擔任社長;黃逸平則時任《電子時報》副總經理。

黃欽勇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半導體在1970年代開始形成一個產業,英特爾在1971年推出了4004的CPU微處理器,並且是首家讓半導體產品在市場上發揮真正全球影響力的公司。

台灣半導體的發展

他說,台灣當時的產業發展主力是加工出口業,做的是勞力密集的工作,比如成衣業和鞋子業等,但面臨產業發展已經成熟,且第三世界國家崛起,擁有大量低廉勞力,台灣正面臨尋找下一個接棒產業的轉折點。

此時,由台灣政府與工研院共同推動的「積體電路計劃」,成為台灣下一個產業發展藍圖,除了將積體電路技術引進台灣,也翻轉了台灣的產業經濟結構。

黃欽勇說,台灣半導體業起源於1974年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計劃,它是當時第一個被台灣政府遴選為技術移轉的合作夥伴,許多台灣半導體的產業領袖包括曹興誠、曾繁城、蔡明介等人,都在那個時候開始理解和參與這個行業的發展,點亮了台灣產業革命之火。之後1979年,台灣科學園區出現,正式使台灣從傳統產業跨進到科技產業。到了1990年代中期,台灣已經是「電腦王國」,全球超過80%以上的個人電腦來自台灣。

黃欽勇開玩笑地用「中樂透」來形容台灣的半導體發展,原因是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其實沒有發展半導體的足夠條件。

他說:「但運氣太好了,除了中國大陸在那個時代還在文革階段,或者剛剛改革開放,所以大陸對台灣沒有造成威脅。第二個,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了個人電腦產業,而且因為大量生產的關係,需要很多半導體零件,所以就有很多進口替代的需求。所以台灣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台灣是僅次於美國之後,全世界第二大的半導體設計大國。」

黃欽勇說,台灣的一些缺點,後來也變成優點,比如台灣的量產規模很大,從前半導體代工被笑稱為「茅山道士」(毛利3%~4%),但沒想到可以創造出如此龐大的需求,台積電現在的代工毛利在今年第二季甚至高達59%,是世界級的奇蹟;台灣幅員很小,但也讓台灣90%以上的半導體企業集中在新竹以北,形成高科技聚落,人才流通變得很方便。他說:「過去看起來是缺點的,如今都成為優點,我想這是台灣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