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產銷履歷不應淪為選舉攬功話題

2022-10-01 06:30

? 人氣

政府該如何穩定國產農產品的價格,讓農民可以得到穩定收益,國人也可享用到合理價位的新鮮蔬果和水產,是農政機關拓展內銷的當務之急。(示意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政府該如何穩定國產農產品的價格,讓農民可以得到穩定收益,國人也可享用到合理價位的新鮮蔬果和水產,是農政機關拓展內銷的當務之急。(示意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號稱自由民主的台灣,此次九合一選舉不斷上演控抄襲,潑髒水,霸凌,抹紅等負面選舉,網路和媒體也樂此不疲,大肆渲染以賺取聲量,幾乎看不到應有的政見論述與論辯,已經淪為一場鬧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次中央農委會與桃園市長候選人張善政就抄襲議題過招中,雙方竟然針對農漁產品產銷履歷QRcode貢獻互有爭執,既然都不是原創,實在沒必要拿出來說嘴,讓人看笑話。事實上一向重視民眾食安和環保的歐盟,為確保食物安全,早在2000年前即強調要推動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溯源體系,即從農場到餐桌整流程(包括生產,加工及物流)都須有明確的紀錄,可以做全程溯源追蹤稱為Traceability(生產履歷),並陸續制定內容、標準、流程、法規,識別等,考量歐盟成員國的能力不一,決定給予三年緩衝期,自2005年元月正式實施。

日本引進後將農產品的溯源追蹤與風險管理體系加以以整合並採用「無線射頻識別系統」(DFID)及移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來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台灣再將其搬到國內改稱農產品「產銷履歷」(英文trace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AP))。初期因電腦系統不完整且未普及採條碼(bar coding)方式後,隨著電腦進化普及逐漸改用QRcode 標示,也廣為其他國家所使用。國內推動的農產品產銷履歷認證多年,目前仍存在若干缺失包括;農民意願,檢驗採樣方式,上傳資料準確性,對驗證機構考核暨懲處寬鬆等,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

台灣農業問題已經從生產技術轉變為市場挑戰。從國內零售市場實際調查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大力推動的認證農產品與從國外進口的同類商品,售價有落差,而這些國外生產的農產品也都是經過當地官方機構檢驗通過並經台灣海關,衛生機構及超商檢驗合格才放行上架,食用安全性應無疑慮,消費者並不排斥,每包或每台斤即便只有數元或幾十元差距,在經濟考量下,許多消費者寧願選擇較低價的進口農產品,城鄉差異更明顯。例如國內生產的紅藜麥每公斤零售價近千元,但是從國外進口的藜麥每公斤價格僅300-400元左右(好市多販售的Kirkland Signature 科克蘭 藜麥2.0公斤台幣365元),外觀賣相不差,吃起來口感見仁見智,不僅消費者可能轉向,加工業者在原料採購上,也會以價格為重要考量。這樣的情況不只存在紅藜麥,還有紅豆、水梨、蒜頭、蜜蘋果等等,國內的農產品行銷若還著重在「經過政府認證」、「擁有產銷履歷」、「安全無虞」……,恐怕很難說服多數國內消費者愛用國貨。

政府該如何穩定國產農產品的價格,讓農民可以得到穩定收益,國人也可享用到合理價位的新鮮蔬果和水產,是農政機關拓展內銷的當務之急;尤其蔡政府正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如CPTTP),勢必被迫大幅降低關稅及開放國內農產市場,在沒有「民主水果」,「自由石斑」可運用的情況下,蔡政府除了補貼救助外,對於國內農產品行銷,需要有新的賣點與說法,才能強化消費者對國產品的忠誠度,進一步擴大消費群。至於台灣的TAP 認證如何與國際認證接軌,為台灣出口農漁產品加分,則是另一個課題。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