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從挪威飛抵台北、金門進行採訪的倫內貝格,是少數將台灣聲音帶到挪威本土的記者。他表示,一般挪威人並沒有什麼認識台灣的契機,「所以對我來說,讓挪威讀者認識台灣歷史、台灣在地緣政治當中面臨的危險,以及中國可能武力統一台灣的主張是非常重要的。」
挪威與兩岸關係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挪威政府隨即於1950年1月14日與中華民國斷交。自1954年起,挪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合法政權。
■ 挪威是最早承認PRC、支持PRC接管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席位的西方國家之一。
■ 2010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民運領袖劉曉波,中挪關係惡化。
■ 挪威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挪威商務台北辦事處於2004年1月1日關閉。
■ 近年陸續有台灣旅挪居民於更換居留證時發現,自身國籍遭挪威移民局改註記為「中國(Kina)」。
■ 2017年起,台灣關閉在挪威設立外交館處,挪威由駐瑞典台北代表團兼轄。
挪威搖擺於美國與中國之間
作為一個小國,挪威必須在大國力量競爭面前保持靈活,以確保自己的利益和安全。10多年前,因為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挪威鮭魚產業受到中國當局刁難,以鮭魚有「傳染性病毒」疑慮為由禁止進口,中國更單方面暫停雙邊貿易談判。
在人權與鮭魚之間,挪威選擇了鮭魚。2016年,挪威與中國簽署聯合聲明,宣布外交關係正常化,挪威重申承諾:「完全尊重中國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性,對中國的核心利益與關懷表示高度重視。」
「該聲明使得挪威保證不挑釁中國,也必須討好它,可想而知,挪威對中政策受到很大影響。」倫內貝格指出,與中國關係回暖以來,挪威政府對台灣相關事務非常小心,在政治層面上,台挪幾乎沒有官方接觸,「我猜將台灣人的國籍註明『中國』也是這一謹慎態度造成的結果。」
但近來西方國家的「中國夢」一一幻滅,挪威的首要盟友美國將中國當成重大安全挑戰。在與中國的大國競爭中,美國期盼得到北約支持,並抵制中國滲透與影響力。同時,中國正在歐洲展現比以往更挑釁與強硬的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挪威政界和民間社會是否將嚴格審視挪威當局與中國的合作?
對此倫內貝格表示,挪威的人權活動家、評論人士和反對派政客,確實經常指責該國執政聯盟淡化民主人權原則,以換取進入中國的市場,「但挪威需要減少地緣政治風險,它與中國關係交好,因為它不是歐盟成員國,它想要保持中立,避免選邊站,以達成與中國的貿易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