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被忽視的雙性人 監委首提國家級報告

2018-06-30 19:00

? 人氣

台灣可能有四十萬雙性人

監院諮詢專家學者,江盛醫生就說:「過去後悔的案例太多了,為避免悲劇產生,除非危害身體生命健康,現在都不太去動這種性別指定手術。」國際也有類似情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丘愛芝摸索20多年後決定做自己,願做第三性並倡議雙性人運動。(林瑞慶攝)
丘愛芝摸索20多年後決定做自己,願做第三性並倡議雙性人運動。(林瑞慶攝)

「其實丘愛芝並非新聞報導或文獻的第一個個案。」孫大川蒐集文獻中,台灣最早因謝姓軍人腹痛送醫,被發現性徵不明,致動了多次變性手術成為女性,是已知的「空前創舉」。其他較早期的案例還包括一九六三年,一位洪姓役男在體檢時發現沒有陰莖等男性特徵,被建議趁年輕予以矯正為女性。

台灣到底有多少雙性人?監院詢問行政部門,內政部並無雙性人相關統計資料,僅在近十年因徵兵檢查發現外性徵異常人數有八人,近十年間申請性別變更人數約四三六件(包括雙性人)。監院引聯合國資料,指雙性人人口約占總人口數○.○五%到一.七%,據此推估,台灣可能有四十萬雙性人,但政府並無雙性人人權保護措施與系統統計數據。

看病看哪科?都不在健保給付範圍

孫大川、高鳳仙想問的是,有多少兒童雙性人被迫接受不當手術、治療及教育?雙性人被歧視情形,政府有無採取保護措施?或誰是雙性人議題的主管機關?高鳳仙認為,過程中內政部與衛福部仍互踼皮球,監院要求好好檢討。

高鳳仙說,雙性人所面臨的困擾,如看病應看泌尿科還是小兒科?為什麼都不在健保給付項目範圍?部分雙性人為維持身心平衡,得注射荷爾蒙,但要看病卻只能到小兒科看病。

孫大川認為雙性人個案類型很多,外觀不太看得出來,部分結婚後無法生育,才發現是染色體的問題。據他瞭解,雙性人可能無法生育,平均餘命也短(約在五十多歲左右),他認為內政部與衛福部對確保雙性人的權益要更用心。

晶片身分證怎麼保障性別人權?

在監察院跨出一步,促雙性人的人權措施給予適度保障之際,「身分證晶片化」則在去年同婚人權出現時,政策面更加複雜,目前預定明年上半年將政策端上檯面。

國民身分證每10年換發一次是慣例,目前已換發第6代。第7代國民身分證的換發,呼應科技趨勢發展,考慮由紙本提升到晶片,這政策於3年前規畫,但至今仍未拍板,最大疑慮是人權及資安隱私。

推動晶片身分證的資安、隱私疑慮,最早可溯自1998年規畫的「IC智慧國民卡」,當時因人權團體與在野黨的批判,仍持續發行紙本。及至2015年內政部再規畫健保卡、自然人憑證與晶片身分證「三合一」,先是健保卡整合不易(健保署決定自行發卡),後續還有台灣人權促進會的反對,至今進度卡卡。

及至2017年,出現婚姻平權議題,更使晶片身分證內涵設計複雜化。現行身分證正反面設計的12個顯性欄位,未來除檢討縮減,涉隱私人權部分也擬改為隱性欄(透過晶片判讀才能看得到)。

初步討論顯性欄為姓名、身分證統一編號、照片及國籍。可望列入隱性欄有性別、配偶、父母,或加上出生地、住址等。顯性欄的身分證統一編號雖有共識,但編號英文字母後的第一個數字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未來可能得列第三性3,將在民法修法後再做確認。(李順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順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