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而論,不僅目前的AIT舊館就已經有美國國務院的院徽存在,也同樣每天升美國國旗,但這沒有任何外交上的官式意義。而AIT內湖新館,是由美國國務院耗資美金2億以上的經費所修築,由於國務院資金週轉不靈,囿於經費,開館日期從2012年一路延宕到2018年,正式啟用還要等到今年9月以後,可見美國國務院已「捉襟見肘」。
而所謂的美國國務院院徽高懸大門上,也沒有什麼稀奇。美國國務院在全球各地都有許多民間身份的半官方組織,也懸掛此徽,原因僅為其屬於「國務院財產」而已,並無特殊意味。
至於《台旅法》對台美雙方是否提升了任何親密度?此正是「台美雙方對象徵主義符號的執著已到了巔峰」的表現。意思是,雙方官員對於這些「務虛主義」的象徵,產生不可思議的偏執。事實上,即使沒有《台旅法》,美國行政部門本來就已擁有並且慣常行使此權力。如2014年美國就曾經派遣環保署長麥卡錫(Gina McCarthy)訪台。行政部門早就擁有職權,不必國會錦上添花來「授權」。所謂《台旅法》真正達到的效果,是把這類以往在檯面下默默執行、推動台美實質關係的行動,統統攤在陽光下,讓全球知道,大幅提升引人注目的程度,如此高調的「敲鑼打鼓」做法,除了增加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外,對台灣有何實質好處?
「務虛主義」該停手
事實也證明,《台旅法》高姿態通過後,訪台的官員層級不曾升高,反而聊勝於無。例如來台針對AIT內湖新館事務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翰、主管教育與文化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羅伊思(Marie Royce),其意義都較此前的麥卡錫來得低,這些國務院低階事務助理官員,並未有任何對台美安全合作提升實際助益的能耐。
雖然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在2017年及2018年的「香格里拉會談」中,都重申「對台軍售」重要性,看似非常「友台」,但台灣從2017年盼到2018年的軍購一直沒有任何重大進展。而台灣國防部長嚴德發在6月1日宣佈,2019年度台灣國防預算,將花費台幣486億「採購自製武器」,投資在所謂「國×國造」項目上。他表示台幣486億的採購預算,將佔台灣總體軍購預算60%以上,言下之意,台灣對美軍購經費,降至台幣300億左右,已創下台灣歷年來對外軍購的新低點。
從2017至2018上半年,台美雙方汲汲營營於這些「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利益」的「務虛主義」動作,似乎可以終結了。華府跟台北都應該記取這幾個月來「華而不實」的教訓,將雙方的努力,重新聚焦在可創造實質成果的倡議上,這些檯面下的實質工作,雖然不會引起太多的國際關注,也無法讓島內深綠敲鑼打鼓歡欣鼓舞,但可避免刺激中國大陸,增進台灣長遠的繁榮與安全,才真正符合台灣利益。
當然,「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欲從根本上增進台灣的繁榮與安全,還是要想辦法處理好與對岸的關係。在兩岸關係緊張情勢不斷升級且中美博弈趨向激烈深化的態勢下,對台灣而言,積極擁抱數千公里之外的美國,卻在對岸樹立起一個近在咫尺的正快速崛起的勁敵,未必是明智的做法。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3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