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柯文哲

2022-10-11 06:50

? 人氣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應該要理解,民眾黨能得到民意厚愛,自身努力低於國民兩黨持續沉淪。(蔡親傑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應該要理解,民眾黨能得到民意厚愛,自身努力低於國民兩黨持續沉淪。(蔡親傑攝)

柯文哲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台灣第三勢力興起又衰落,民眾黨只會變大不會變小,因為我們Keep Going,每日持之以恆」,這句話對了一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謂「第三勢力」當然是指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政治勢力,在此之前,新黨一度努力成為第三勢力,包括跟施明德合作爭取立法院長,但最終甩不開外省黨的DNA;親民黨承襲宋楚瑜選總統的光環,一個程度的突破了省籍框限,聲勢甚至凌駕國民黨,卻為了連宋配/國親合,最終被國民黨「消化」。

民眾黨在2020年大選時,只拿下5席不分區立委(區域0席),其實不能跟全盛時期的新黨和親民黨相提並論,但是柯文哲在受訪時卻如此信心滿滿,憑什麼?

個人認為,柯文哲說「民眾黨只會變大不會變小」是對的,但並非因為他多麼持續努力,而是因為藍綠兩黨「持續沈淪中」,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拜科技進步之賜。

我說的是數位傳輸科技。基本上以WINDOWS 95作業系統和56K數據機開始在台灣盛行為起點,電腦介面和數據傳輸已經足夠人性化(容易入手且不再等太久),青少年進入數位世界的障礙愈來愈低,他們接收資訊的管道也漸漸摒棄傳統媒體,愈來愈高的比例來自網路,更因為網路凝聚同溫層的力量沛然莫之能禦,愈年輕愈依賴/信任網路,他們的政治認同甚至由於社群媒體而受到群體裹脅。

這個族群被稱為「網路原生族/原住民」,簡單說,現在在台灣的年齡40~45歲以下的人都是,愈年輕愈明顯——他們佔選舉人總數比例已經接近50%,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就是我認同民眾黨只會變大不會變小的原因,因為該黨的支持者以年輕人居多。(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市長選舉民調,黃珊珊的支持者大概以50歲為分水嶺,以下顯著領先,以上大幅落後)

20221008-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出席「國際健康綠色饗宴開幕啟動儀式」。(蔡親傑攝)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得到網路原生族群的支持。(蔡親傑攝)

重點在於,年輕選民為什麼明顯傾向民眾黨?容我直言,因為「民眾黨持續努力」的成分遠低於「藍綠兩黨持續沈淪」

自從台灣的政治陷入藍綠「不共戴天」的惡鬥以來,選民沒有第三種選擇(第三勢力都曇花一現已於前述),變成仇恨式投票模式。所謂「鐘擺效應」其實是「後悔上次選錯」的一種扭曲心理,又因為(特別是年長者)長時期死忠於某一邊,於是有所謂「含淚投票」。遠的不說,2016年大選國民黨大敗(朱立倫只得了380多萬票,輸300多萬票),可是2018年九合一選舉卻換民進黨大敗(只剩6席縣市長),之後2020年大選民進黨又大勝(蔡英文贏260多萬票),鐘擺也「擺」得太大了。至於今年,最大變化是有兩個選區出現了有競爭力的第三方支持者(黃珊珊和高虹安),她倆的民調更顯示了「網路原生族」的高度支持。

藍綠兩大黨為什麼會沈淪至此?簡單說,就是以為選民「反正會投我」,只要對手施政失誤或犯錯,選票自然來,樂得「守株待兔」——只要兔子自動撞樹/選民討厭對手。

這正是本文標題的意思所在:民進黨從來都靠「反國民黨」獲取選票,終於國民黨經過2016年、2020年兩次大敗之後,已經奄奄一息(2018年是迴光返照),而失去了反對的標的,民進黨施政一無是處,成為選民討厭的對象;與此同時,「討厭國民黨」依然如故,這才是民眾黨得以崛起的主因——網路原生族對兩黨的怨氣有了出口。

說得明白些:選民討厭某黨是「水」,藍綠兩黨都曾受益,現在則都有「覆舟」之虞;民眾黨此刻得「水」之助而形勢看好,但若以為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就太不虛心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