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以為中國試圖成為全球最大晶片生產國的願望落空了。看到曾經的冠軍企業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陷入破產,加之中國高調地逮捕了數名業內官員及高管,諸如此類的困境促使一些人得出了上面的結論。持有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如果中國眼看就要失敗,美國政府為何還要大費財力地推出產業政策來補貼國內的半導體製造?
這種分析符合典型的西方思維習慣,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人們往往會低估中國經濟、政治體系以及產業戰略的實力與韌性。中國的計劃經濟模式固然存在地方性浪費、資本錯配以及腐敗問題,中國也不會僅僅因為北京方面的主觀意願就一定會成功,但如果認為上述逮捕與破產事件預示著中國的失敗,這種想法還是缺乏依據。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來看看太陽能產業與造船業。與半導體類似,太陽能技術最初是在美國發明並實現商業化的,隨後才被中國的經濟規劃者納入發展目標。2012年,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補貼和過度投資之後,中國最大的幾家太陽能企業開始遇挫,並引發大量關注。天合光能(Trina)等企業為保持盈利不得不減產;江西賽維(LDK Solar)等企業雖得到地方政府救助,但仍有海外債券違約;中國太陽能產業曾經的寵兒、納斯達克上市企業尚德太陽能(Suntech)則於2013年破產。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然佔據主導地位,以至於美國和歐洲的綠色能源目標要依賴於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出口。目前,全球80%的太陽能產量(涵蓋所有供應鏈環節)都來自中國,多晶矽產量中,來自中國的比重更是接近95%。更糟的是,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利用了新疆等地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強迫勞動,因此從中國進口更多的太陽能面板往往意味著支持奴役。
造船業同樣如此,通過提供補貼以及制定扭曲市場的政策,加上政府願意承受經濟損失,北京方面很好地實現了自身利益。2002年,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號召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北京方面也將實現這一目標的年份定在了2015年。當時,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中的產量佔比僅為5%。2003年,中國出台了一項全國性的造船計劃,隨後推出大手筆補貼計劃,並輔以其他支持性的產業政策。
2005-2009年間,中國新增的造船廠數量達到了全球領頭羊日本和韓國的30倍。路透社(Reuters) 在2011年報導稱,中國的造船廠「因訂單枯竭而陷入困境」。但其他國家造船廠遇到的麻煩更大。到2017年時,由於中國在全球造船產量中的比重急劇上升,一些曾經的市場霸主如韓國的大宇造船(Daewoo Shipbuilding)和日本的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不得不大幅收縮,或是向政府求助以維持運轉。還有很多企業則退出了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