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如果各國確實執行淨零政策,那麼2050年之後的生活,或許趕不上佛門出家眾或美國那30幾萬的艾美許人(Amish),但絕對稱得上「清心寡慾,簡單生活」這8個字。
問題在於,哪一位總統參選人敢公開拿出這個願景來說服民眾?於是,蔡總統在國慶演說當中所言的「要和世界同步」,以及「這不只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我們要共同承擔的世代責任」等民粹語言,就成為讓淨零政策正當化的唯一手段,而世界各國相繼跳票也就不難理解了。(相關報導:風評:李遠哲的直言─2050年零排碳不可能,政府在騙人)
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奇想
蔡政府的淨零轉型路徑圖當中,最重要的是大幅擴充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只保留3成不到的火力發電。我不知道這個構想是哪些天才幕僚或顧問提出的,但我確信他或他們對綠能只是一知半解,而對電力產業的經營管理則毫無概念。
先看看淨零轉型路徑完全實現的情況吧。該路徑圖宣稱,2050年風電裝置容量要達到40〜55GW(百萬瓩),太陽能要達到40〜80GW。根據這組數字,乍看之下每年發電量將可達到7,008〜11,826億度,遠高於台灣現有發電機組裝置容量的總和,也遠高於經濟部預測的2050年用電量,供電不成問題。
但供電並不是簡單的算術。風電和太陽能都是「看天吃飯」,太陽能板在黎明前和入夜後都變成擺設,而風勢偏弱時風機無法啟動,因此根據經濟部公告的「常識」,其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也就是一般製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只有16%和28%,而換算出來的每年發電量只達到1,520〜2,470億度,無法達到在2050年總電力占比60%以上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供電並不能全年用總發電量來規畫,必須顧及每日用電量的上下波動。圖1簡單的說明這點,其中都用直線來趨近實際的曲線,風電部分假定全天風速穩定,紅線則為從午夜起24小時的用電變化,結果顯示按照「無條件收購每一度風電和太陽能」的現況,火力發電的部分必須彈性調整發電量。
由於風力和太陽能不夠穩定,而火力發電是可控制程度比較高,相對較為穩定的電力來源(已經被台灣捨棄的核能穩定性最高),因此各國都把火力發電當作「基本負載」,原則上全日無休,其他電力來源都屬於「備援」。目前台電原則上也是這麼操作,但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卻強迫性的反其道而行,導致台電的公開資料中經常出現「配合綠電先行」,於是降低火力機組的負載。
這是完全違反基本商管原則的決定──簡單的說,沒有人會把「愛來就來,愛走就走」的員工當作職場主力,然後把原屬朝9晚5的正職員工趕回家聽候臨時調度,但我們的政府就這樣硬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