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觀點:失去信用的臺海安全

2022-10-24 07:10

? 人氣

台海形勢緊張,圖為美軍驅逐艦穿越台海。(取自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 )

台海形勢緊張,圖為美軍驅逐艦穿越台海。(取自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 )

一般的認知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要講求信用,信用對維護政府與民眾的關係也很重要,所以說「民無信不立」。國際政治則是唯利是圖、爾虞我詐,即便指天為誓、條約為證,都可以撕毀。而且不分國體抑或民主與否,自古至今,毀約背信屢見不鮮。無政府狀態下,國家間信任稀薄,和平只能靠「權力平衡」—權力之間的制衡維繫。又或者,如果國際間存在霸權國,沒辦法靠制衡維護和平,那就只能仰賴「良善霸權」提供「公共財」。霸權提供公共財,不純是因為有烏托邦的善念,或是黑白通吃的警察拿得最多,而在霸權以實力說話,建立的規則基礎下,霸主每天的相對收益,都比其他競爭者多得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信用是嚇阻與安全的關鍵

那麼「信用」在國際間就完全是沒用嗎?對維護和平與安全來說,信用只是童話或騙術嗎?其實並不盡然。美國重量級專業刊物《外交事務》10月號刊載了一篇由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傅泰林(Taylor Fravel)、葛來儀(Bonnie Glaser)、黎安友(Andrew Nathan)與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等5位理論與實務兼備的重量級專家聯合署名的文章:「如何避免在臺灣的戰爭」,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關注。此文的基礎概念與出發點很簡單—信用(credibility)。作者們認為臺海安全的崩解,關鍵因素是信用崩壞

這裡說的信用不是常人間一廂情願的相信(belief),也不是說盟國之間的「信任」(trust)。而是博奕理論專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50餘年前提出的,要嚇阻對手採取破壞性行動(至少是對我方極不利的行動),同時需要有信用的威脅(credible threats)與有信用的保證(credible assurances)。威脅是施加重大成本的能力,保證是妥協配合獲致的收益(或至少成本的節約)。如果只有強大威脅卻缺乏有信用的保證,對手仍可能背水一戰。只提供豐盛的妥協收益卻缺乏有信用的威脅,對手也可能乘虛而入。重點再說一次,有效嚇阻(effective deterrence)必須雙管齊下;有信用的威脅與有信用的保證,缺一不可。

臺海安全的信用崩塌

作者們認為臺海維持和平與安全,過去正是因為「有效嚇阻」對臺、美、中三方都發生作用:臺北被嚇阻尋求法理獨立、華府不承認臺獨或與臺灣締結正式軍事同盟、北京被阻止用武力逼迫統一。與此同時,臺北不僅獲得實體生存,也因在美中之間雙重獲益而繁榮;華府與北京則得以避免直接衝突,有餘裕追求其他內部或國際的目標。但自川普執政開始,現在對三方的威脅與保證都在崩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