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下一代的水願景,一個沒有枯旱與水患的未來

2022-10-25 05:50

? 人氣

每年10月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的國際水論壇。(台灣國際水週臉書粉絲頁)

每年10月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的國際水論壇。(台灣國際水週臉書粉絲頁)

每年10月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的國際水論壇,今年首度邀請台南市安南區2位國中、國小學童取代水利署長做開場演講。安南古稱台江,是一個擁有嘉南大圳、古老水利設施的山海之城。受地理環境影響,居民從小就有機會接觸水圳,加上這幾年台江流域學校推廣有成,學童對家鄉有了更多的主見與認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2位學童是和順國中2年級郭巧芸、海佃國小5年級李沅澈。他們的流域學習經歷,見證了台江文化的傳承。海佃國小後方就是嘉南大圳,李元澈從1年級開始就跟著哥哥參加各種流域課程。郭巧芸則從國小5年級持續到國中,在參與水質檢測、淨堤、生態觀察等河川守護行動中,看見水圳的美麗與問題。

從水圳的大小事,看見全球氣候現象

台江水圳周遭的大小事,同時也反映了全球氣候的改變,因為氣候變遷的具體展現之一就是水,這點可從今年多個地區發生的極端天氣得到印證,包括中國、非洲東部、北美的乾旱,巴基斯坦的水患,以及歐洲的熱浪等等。

枯旱與水患的風險同樣也在台江上演,這裏是低窪地區,容易受水患侵襲,2018年8月23日熱帶性低氣壓帶來瞬間強降雨,造成包括安南等多個南部地區積淹水,當時測到的前10大降雨地區,其中5個就在台南。而隨著台南工業區用水量愈來愈高,台南也成為六都缺水風險最高的縣市。

做對都市計畫,減少枯旱及淹水風險

然而,錯誤的都市計畫卻可能加重枯旱、水患風險。台江是台灣歷史博物館所在地,但現在四周工業區林立,農地變水泥地,提高了淹水風險。郭巧芸在演講時就提到,她住的公親寮原本就是低窪地區,一下大雨很容易淹水,但附近蓋起新吉工業區,墊高基地後更加重區域排水的風險。

今年的國際水論壇,首度由2位學童做開場演講,前:海佃國小5年級李沅澈,後左: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後右:和順國中2年級郭巧芸。 (圖/作者提供)
今年的國際水論壇,首度由2位學童做開場演講,前:海佃國小5年級李沅澈,後左: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後右:和順國中2年級郭巧芸。 (圖/作者提供)

另外她希望政府定期檢視社區水溝排水供能,在易淹水地方設雨水回收系統,並回收水資源供給工業及農業用水。李元澈則從「食水堀」找到靈感,食水堀就像天然的大池塘,早期是沿海地區居民常用的水源。他建議食水堀可以用來收集、儲存雨水,成為社區的微型水庫,提高供水彈性。

李元澈的這項呼籲,跟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Kalanithy的看法一致,他認為因應未來水資源的不確定性,去集中化是一個方向,水源不再只依靠遠地輸送的水庫,而是就近處理,2到3萬人口的社區就可以建立一個水處理系統。

重視河川清潔,給社區居民親水空間

「我家門前有小河」是都市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環境,但水質不佳、甚至髒亂發臭的河川卻會變成生活災難。兩位學童都提到曾參加水質檢測、淨堤等活動,郭巧芸提到,她在調查台史博排水線時,發現河道中有不少死亡魚類,也看到水圳堤岸邊有很多垃圾,還有被丟棄在河堤的布袋蓮發出腐臭味。

她說,台江雖然水圳很多,但很多人對水圳的印象就只是住家附近的一條水溝,覺得它又臭又髒,走過時還隨手將垃圾丟下。她希望政府能重視河道汙染,並定期清除水生植物。也希望多做告示牌,勸導民眾不要隨意傾倒垃圾。

李元澈則建議政府在排水線設置攔汙索,避免垃圾流入海洋,並在排水線防汛道路種樹,以微森林概念營造綠色隧道,讓每個村落都變成美麗的綠道。

防災,需要更多城市的韌性

水利署長賴建信在回應2位學童時提到,因應枯旱、缺水需要建構城市的韌性,這包括組織的韌性,遇到極端事件時能快速反應。其次是基礎設施的韌性,也就是災後快速復原的能力。另外就是社會的韌性,提升整體的風險意識。

2050年全球有68%的人口會往都市集中,這造成都市用水成長、建築物增加則提高淹水風險。而極端天氣讓枯水期雨水更少、豐水期雨水更多,缺水、水患的風險雙雙提高。如果這一代能做對更多事,下一代的風險就會減少。

如何做對更多事?一如李沅澈在結語時所說:「一個人的聲音很薄弱,可是一群人一起吼就會有力量,大家要堅持做對的事,直到聲音被聽見。」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