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二十大後,新一屆權力核心的成員被認為全部是習近平最信任的官員,包括總理李克強在內的目前中國主管經濟的最高級官員幾乎被全部替換。分析人士指出,二十大人事格局變動打破了中共延續幾十年的諸多慣例,預示自鄧小平以來的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就此結束,新時代的戰略重心將更加註重國家安全。
新常委中排名第2的現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預計在明年春季的人大會議上正式接替李克強,成為中國新一屆總理。而現在中共政治局最高排名第二的李克強甚至沒有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明顯已被完全排除在最高決策層之外。
63歲的李強曾在2000年代初在習近平之下任職,被認為與習近平關係密切。李強曾經出任浙江省省長、江蘇省委書記,又在2017年出任上海市委書記,但是李強從來沒有像他的歷屆前任那樣,有在中央工作的經驗,他既沒有擔任部長,也沒有擔任過副總理。自中國前總理周恩來以來,在此之前的歷屆總理的人選最少都在兩個省當過最高級官員,而且也在國務院工作過,在升任總理之前擔任副總理。李強是自1976年以來第一位從省或直轄市直接升任總理而沒有任何中央工作經驗的官員。
此外,從中國權力結構角度來看,李強非同尋常之處更在於,此前的中共第二號領導人、國務院總理並不是中共最高領導人欽命,而是黨內協商和妥協的結果,權力會大致有一定的平衡,而李強的晉升則被認為完全是習近平的意願。
現任副總理胡春華曾倍受胡錦濤賞識,一度被認為有可能出任下任總理、甚至有望成為習近平之後的接班人之一,但胡春華這次不但沒有進入常委會,甚至沒有進入有24名成員的政治局,這意味著他的仕途在習近平時代已到此為止。
美國政策研究機構「國家亞洲研究局」顧問查爾斯・布斯塔尼(Charles Boustany)說,李強的經歷似乎並不足以讓他勝任總理一職。他說:「他似乎沒有任何在中央政府工作的經驗。中國在經濟上將面臨的諸如債務和新冠病毒清零政策影響等主要問題,他的經濟工作經驗可能並不是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那種經驗。」
明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之後預計可能會出任副總理的丁薛祥是習近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有一些技術官僚的背景,但是從未有任何在地方或中央主管經濟工作的經驗。
中共二十大后,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鹤等目前中国主管经济的最高级官员几乎要被全部替换。前美国国会众议员布斯塔尼说,在新选出的常委中看不到有像刘鹤这样经济工作经验丰富、又了解美国的人,新人事布局将给全球经济必需的协调工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详细内容:https://t.co/RuOnxkKGlj pic.twitter.com/6UksnjR54M
—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October 27, 2022
務實、知美官員失勢
除了李克強外,人們普遍預計,副總理兼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和中共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等目前中國最主要的幾位官員都將退出領導層。
此外,被視為改革開放派的汪洋、以及主管貿易及對外投資的副總理胡春華也都未能進入政治局常委,汪洋也曾在很長時間裡被認為是接任總理的人選之一。
李克強在主掌國務院期間雖然從很多方面來說乏善可陳,但多年來一直有評論人士認為李克強代表了中國的務實派,縱觀其涉美言論,相對於其他中國官員也顯得相對溫和與友善。路透社在李克強任總理後一年後轉發的一篇評論注意到,李克強在2013年召開了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有30次是研究改革。中國官媒也曾讚揚李克強行事風格頗為務實,能夠密切聯繫群眾。2020年,在中國人大會議對中國邁入小康社會的一片讚揚聲中,李克強忽然說,盛世之下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罕見地暴露出中國民生的一絲真相。
劉鶴曾長期在國務院、國家計委等部門工作,並曾在美國進修,他曾是西東大學的訪問學者,然後以職業中期學生的身份進入哈佛甘迺迪學院,並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劉鶴曾在前總統川普時期,代表中國與美國進行了艱苦的談判,也曾被認為是習近平信得過的人,然而這次他被習近平的另一位助手何立峰取代。此外,被認為是傾向於改革派的央行行長易綱可能會在明年達到退休年齡時下台。易綱曾在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先後擔任助教、副教授,並曾獲終身教職。
中國問題專家、詹姆斯敦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林和立在本星期的一篇文章中說,許多受過西方教育、以市場為導向的官員已經離職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因素」。林和立說,很可能會接替劉鶴的何立峰幾乎沒有改革派的資歷,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獲得習近平的信任主要是因為兩人在福建省共事多年。
曾經擔任美國國會眾議員的布斯塔尼說,在目前選出的常委中看不到有像劉鶴這樣的經濟工作經驗豐富、又了解美國的人,在銀行監管、貨幣政策和整體宏觀經濟政策方面,中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協調至關重要,但是現在三位主要經濟顧問都將被排除在外。他說:「它給全球經濟所必需的任何形式的經濟政策協調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說,新一屆領導班子中,幾十年來幫助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親市場務實主義者已不見踪影。那些既有政治地位又有技術專長的幹部不再位居中共領導層,其中包括劉鶴、郭樹清和易綱。
但在另一方面,也有金融分析人士對中國新的經濟團隊表現出一定的信心。李強雖無在中央統籌全盤的經驗,但曾在浙江、江蘇和上海三個中國富有且發達的省市主政,美國商業新聞網CNBC援引全球性金融服務機構野村證券的一份報告說,李強「被廣泛認為是一位有能力的親市場和親成長的政治家」。
李強因今年初上海實施了長達兩個月的嚴厲疫情封城措施而飽受詬病,但是野村報告也指出,在2020年和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上海也曾被視為「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成長之間實現合理平衡的榜樣」。
中國政府的官方資料顯示,李強似乎對電子商務頗感興趣,曾大力推進建設所謂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並將此作為一項重要國家戰略舉措。他在擔任浙江省省長期間曾稱要打造一個「 全球最優跨境電商生態圈」,要讓浙江成為全國「互聯網+外貿」的示範者。
「成長」轉向「安全」
二十大後有關中國走向最為引人關切的是,隨著李克強等人的下台,中國的經濟政策將會如何變化。
多年來,政治觀察人士一直指出,李克強是中共幾十年來歷任總理中最弱的一位,在習近平的強勢之下,李克強給人的印象是,雖然對清零等一些政策多有不滿,但也是敢怒不敢言。《經濟學人》曾在一篇題為「非常中式的政變」的文章中說,李克強的問題並非無能,更主要的是無奈。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李(John Lee)對美國之音說,習近平早已經濟大權在握,這次人事變動的最終目的並不僅僅在於進一步攬權,「而是要重組整個經濟」,以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中國本星期公佈了最新的GDP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個月有了微弱復甦的跡象。7月到9月,中國的經濟產出同比成長3.9%,儘管略高於經濟學家此前估計的3%,卻遠低於中國幾十年來平均的成長速度,也與年初時設定的全年5.5%成長目標有相當的差距。
資產管理公司「駿利亨德森投資」 (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新型市場投資經理艾爾斯・考特尼(Ales Koutny)對路透社說,中共新領導班子「顯示中國正從經濟務實主義向政治意識形態轉變」。他預計中國的年經濟成長率只有大約2%-3%。
哈德遜研究所的約翰・李說,長期以來,中共領導人一直竭力追求經濟成長,將經濟繁榮視為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之一,然而,這一現象現在似乎已經發生轉變,中國似乎目前已經不再把GDP的成長作為其首要目標了。
這位前澳大利亞外交部高級國家安全顧問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共在雙循環政策上變本加厲,如果你看一下雙循環政策的具體含義,就是將國家資源引導到可以提升中國經濟技術水平的行業,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中能夠主導高新技術產業。他說:「這與試圖使GDP成長最大化無關,而是更多地與確保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財富要素被用來鞏固和推進中國的戰略目標有關。」
他強調,中國現在要確保在跟美國的競爭中佔據優勢,中國不再是追求一般性的經濟成長,而是將重點放在晶片、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前沿新興技術領域。
經常對北京發出嚴厲批評的、海曼資本的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凱爾・巴斯(Kyle Bass)星期二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在美國關係急劇惡化、台海衝突可能性越來越高之際,中國似乎是組成了一個「戰爭內閣」。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季米特里・斯瓦斯托普洛(Demetri Sevastopulo)在本星期的一次討論會上說,人們可以從習近平中工作報告中的語言,以及政治局常委、乃至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會的成員構成中明顯看到,中國的重心已經「顯然從經濟轉向到國家安全」。
觀察人士指出,雖然中國新的領導層並沒有放棄經濟,但現在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看重成長率了。在習近平的工作報告仍然強調經濟發展,但是與五年前的十九大相比,今年更加頻繁地提到「安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經濟學教授俞偉雄說,不管是短期和長期,中國經濟本身現在都有很大問題,其中包括清零政策的影響、房地產泡沫、政府債務、人口結構變化等等,中國應該首先註重結構性的改善,而不是強國抗衡美國。「中國最不想看到的一個情況就是像前蘇聯的瓦解,就是重視軍工、想要打造一個強國夢,想要跟美國對抗,這是一個非常不智的戰略決定。」
俞偉雄說,在目前的這個權力體系之下,下面的官員沒有辦法把真實的問題反應出來給決策者,風險非常大,「所以坦白講這是令人很擔心、很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