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Ceuvel更擁有自己的一套汙水處理方式,不需仰賴外接下水道,每個船屋藉由門前種滿柳、麻竹等植物的過濾槽,來淨化排放出下水道。船屋社區的人們被要求必須使用生物可分解肥皂和清潔劑。建築物屋頂上有熱泵,能夠透過交換流通系統留住室內六○%的熱能,屋頂上亦有太陽能板,整個園區超過一百片,可做為重要的再生能源。
在De Ceuvel這個小宇宙裡,居民建立監測和回饋系統,發展社區食物自給率。De Ceuvel有數項目標,包括使用一○○%再生能源、回收七○%以上的再行利用食材營養成分、達到一○○%的水資源回收,以及一○%食物自給率。
創意另類外交,在國際打出一片天
親身經歷這四個故事,我深深的感觸在於,荷蘭人口不到一七○○萬人,多數面積低於海平面平均高度,必須填海造地,與大自然競爭。和台灣一樣,荷蘭也是資源匱乏的小國,七成的原物料必須仰賴進口。但小國如荷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糧食匱乏等挑戰,藉由發展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城市」,改變製造汙染、追求產量的「線性經濟」,創造經濟與環境雙贏,背後更醞釀龐大產業商機。如此另類的「循環經濟外交」,為荷蘭帶來每年超過七十億歐元產值、五萬個工作機會,並減少一千七百萬噸碳排放。
荷蘭人的戰略思考是什麼?又透過何種模式來實現此一另類創意外交?
一六年荷蘭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首度提出「國際循環經濟熱點」方案。由於順應國際主流,契合未來全球發展方向,廣受矚目與肯定。一七年荷蘭政府決定建立由產官學界共同組成的夥伴關係,並以「荷蘭循環經濟熱點」為荷蘭政府推動國際連結與國家行銷的行動方案。
荷蘭駐台貿易辦事處秉持此一外交理念,近年來就用卡車巡迴的方式,在台灣各大城市進行草根性、接地氣式的循環經濟外交宣傳。這是小國荷蘭運用創意另類外交,在國際社會打出的另一片亮麗天空。台灣不缺如此題材,關鍵在於明確的政策方向、戰略規畫與有效執行。
*作者為外貿協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35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