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投資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三分鐘帶你搞懂影響力投資的全球趨勢》文中兩位作者說他們為了「環保」與「賺錢」誰比較重要而爭論不休,有趣的地方是,不論哪一個觀點,兩位作者都認為同樣重要。
很多人因此會下結論說,影響力投資就是矯情,但其實你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常常受困於兩個同樣重要但「狀似」相左的思緒,例如;你現在經濟狀況出了問題,理智上你知道你應該要趕緊去工作;同樣地,你現在身體健康出了大問題,情感上你也必須知道你得休息一段時間。老實說,困擾的確以各種形式突襲我們,使我們晚上睡不著覺。
但是困擾同時也挑戰我們要以新的思維處理問題,因為能使你困在局裡的,就恰恰是你的舊思維,人生如此,商業上當然也是如此。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佈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拋棄零碎的規畫,和短視近利的眼光。我們必須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畫、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精神。」
這是2016年總統蔡英文於就職典禮上的演說,這令不少人感到鼓舞,但也同時令人困惑,這有可能嗎?
在我看來,正確的問題應該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因為這時再問有沒有可能,就代表還是停留在舊思維。你想,人們得到癌症的機率越來越高,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有成員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等身心問題,而空污現在是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氣候變遷讓亞洲國家熱到無法工作,歐美國家凍到屢創高峰,種種現象都警示著,舊有的商業模式是無法永續的,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才可能逆轉勝及解決環境問題。
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因應而生,其核心內涵強調導入新的商業模式,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資源回收!或從搖籃到搖籃!技術上可以做到的,如技術上可以做到的,如二次料,也未必市場上有其需求,或市場上一定會買單,換言之,如果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如何讓產品延長生命週期,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並且系統性地採取綠色設計等概念的市場誘因,包括污染減量、再利用、再循環,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永續成長雙贏的目的,循環經濟是不一定會成功的!因此,要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永續成長為雙贏目標,必須從政策誘因,從產業商業模式下手。
一般而言,如何評估一個企業是否實踐循環經濟呢?
我們看到市場上有導入企業的評估方式,這裡試圖給予一個知識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由企業(Company)及產品(Products)二種不同層級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