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一樣,荷蘭也是資源匱乏的小國,七成的原物料必須仰賴進口。荷蘭藉由發展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城市」,創造經濟與環境雙贏,背後更醞釀龐大產業商機。
荷蘭阿姆斯特丹商業中心有一座全世界第一個以「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為概念打造的展場建築,它是由荷蘭銀行(ABN AMRO)所建造。整座建築除了水泥地基,都是採用可回收材料建造。木地板取自舊修道院的廢材,會議室窗戶框架來自舊飛利浦大樓辦公室,天花板的保溫隔熱材料,則由員工自行提供一萬六千件舊牛仔褲製成。荷蘭銀行讓全體員工都參與了一場「循環經濟」革命。
荷蘭搶救食物拯救地球
建築內餐廳的食材,購自荷蘭最著名的「搶救食物」餐廳Instock。Instock是荷蘭第一家以商業模式經營的「剩食餐廳」。每天清晨,Instock的載貨腳踏車與廂型車會到超市、供應商、街坊雜貨店,蒐集賣相不佳、切剩的、快到期、即將被丟棄的蔬果食材,然後烹調出美味料理。
Instock位於阿姆斯特丹的餐廳牆上,不斷更新它搶救回來的食物公斤數,筆者今年三月造訪時,上頭的數字是四一一六七八公斤。Instock的實踐理念很簡單,那就是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卻同時有八億人口處於飢餓邊緣。只要少浪費其中的二五%,就可以餵飽地球上的七十億人口!而荷蘭每一個人每年浪費五十公斤食物,只要有心搶救食物,就可以拯救地球!
另外,在緊鄰荷蘭史基浦機場的航空物流區,荷蘭人則打造了全球第一個運用「循環經濟」概念而設計的商業園區Park 2020。整個園區除了一般綠建築常見的設計外,最重要是實踐「建材銀行」(Buildings as Material Banks)的創新商業模式。
所有建物使用可回收材,並且著重在容易拆除與回收的設計。在施工方法上,幾乎不用水泥灌漿,而是像縫衣服一樣,讓建物的使用壽命可以在期限內,根據不同需求或是新建材、科技出現,更換並拆除,同時以「建材使用費」取代採購費用。航空物流園區附近大量種植長得比人還高的「象草」,可以做成紙材與環保購物袋,甚至公園的長椅。
循環經濟技術自成一個小宇宙
這正是結合循環經濟與建築產業,進而形成「循環營建」(Circularity in Built Environment)的典範。
阿姆斯特丹北岸的De Ceuvel,昔日是重工業與造船廠所在地,廢棄之後遺留下重金屬汙染。二○一○年市政府舉辦以「永續、創新低成本」為目標的公民競圖,公民團體力量進入,取得政府補助與土地租賃,自一三年開始轉型,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以循環經濟為改造主軸的永續創新基地。建立以水、再生能源廢棄物利用的循環經濟技術,以及新創產業聚集,自成一個充滿實驗性的小宇宙。De Ceuvel是結合生物循環(乾式廁所以厭氧細菌分解排泄物)、工業循環(以廢船屋改造成工作室)、再生能源使用(太陽能與生質能)的經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