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答案也很簡單,中央地方各有分工,縣市首長不論哪一黨執政,基本干擾不了中央執政,包括民進黨地方執政曾經通過的各種地方自治條例,在民進黨中央執政後,紛紛被宣告報廢,連大法官都倒退限縮地方自治權,民進黨的「政策推土機」,根本不是地方首長能阻擋的,這也是民主的反諷,對地方政府代表的民意之不尊重,在蔡英文掌權後達到高峰。
看看她為民進黨候選人站台時講的話,「宜蘭進步不能等,必須贏回光榮」、「台中不能再空轉四年」、「嘉義市沒有發展沒有前景」,她對新北客氣點:「要選一個非常專心市政的人當市長」,却忘了新北市長侯友宜對政治和政黨疏離到國民黨都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國民黨人?而侯友宜最得意的「批評」就是「把市長當成里長」(林佳龍語),這正表示他專心市政,關心市民的每一個小問題。
把陳時中的仇恨值往身上披,大可不必
蔡英文的批評理不見得直,氣却始終很壯,因為她深植在民進黨的土壤裡拔不出腳來,更難以全方位和國家元首的高度看待選舉,否則,她不會一方面自喜於台灣經濟成長傲人,防疫成績過人,一方面却對非民進黨執政縣市百般折辱,如果國民黨地方執政縣市都如她所言「空轉」,不要說經濟成長,中央稅收都大有問題。
地方選舉,本來就是以民生為重,選人重於選黨,蔡英文折辱非民進黨執政縣長,羞辱的是這些縣市的民意抉擇;即使民進黨中央執政,還是有多數民意要投票給非民進黨候選人,正是國際可以對台灣更有信心的表現,國家發展本來就不能只靠一黨,竹桃兩市民進黨執政八年,改變不可謂不大,但是,這些改變中還包括了兩個球場工程都出大紕漏,民意風向轉變理所當然。
雙十國慶講話才口口聲聲要「團結」,典禮結束「團結」就束之高閣,此刻拚了命輔選的蔡英文,批評在野政黨行雲流水,二十六天後,她該講什麼話呢?任期即使兩年不到,蔡英文應該不會希望「討厭民進黨」的氛圍,直接在她週身罩上「討厭蔡英文」的烏雲,她得謹記,民意再健忘,對人的厭惡感不會消散太快,硬把陳時中的仇恨值往身上披,套用陳時中的話,真的「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