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獨裁者普京下令入侵鄰國烏克蘭,發起1945年二戰落幕後歐洲最大規模的地面戰,並以「烏克蘭企圖加入北約、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作為開戰理由。對此,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國際關係學者盧希安‧金近日撰文指出,俄羅斯與西方爆發衝突其實無關乎「北約東擴」,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民主化的失敗。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re)國際關係學者盧希安‧金(Lucian Kim)10月30日於《外交政策》(FP)撰文表示,普京(Vladimir Putin)將其侵略惡行歸咎於「北約(NATO)東擴」,僅是轉移世人注意力的伎倆,不足以構成任何開戰理由。
而上述說法顯然忽略了烏克蘭2014年前對加入北約的矛盾態度,以及西方盟邦之間對於接受烏國入盟的分歧立場。事實上,德國和法國先前皆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而小布希(George W. Bush)之後的歷任美國總統也對此絲毫不感興趣。
此外,儘管在東西對峙最嚴重的冷戰時期,鑒於莫斯科的核威懾,美國及其盟邦也不曾對俄羅斯構成具體的軍事威脅。但克里姆林宮(Kremlin)卻一味地將北約視為怪物,忽略了莫斯科與西方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是:俄羅斯民主化的失敗。
As long as it is run as an empire, can Russia ever become a democracy?https://t.co/J2zNTu3wOg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October 30, 2022
俄羅斯20世紀曾有2次民主化機會
俄羅斯長年採行專制統治,西方對於俄國是否有能力成為民主國家深感懷疑。就連在俄國內部,普京支持者、君主主義者、共產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及歐亞主義者都認為,西方民主在俄羅斯行不通。金強調,正是因為莫斯科堅持依照自身道路發展,拒絕接受自由民主體制,該國才會不可避免地與西方爆發衝突。
然而,俄羅斯並非注定只能走專制路線,或與西方爆發衝突。事實上,俄羅斯在20世紀曾有2次民主化的機會:第一次是在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Bolshevik Revolution)爆發前幾個月;第二次則是在1991年蘇聯(Soviet Union)解體後。後者的時空背景尤其值得注意。
1985年,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當選蘇共最年輕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在其執政的近7年間,他致力推行「開放政策」(glasnost)及「重建改革」(perestroika),試圖阻止蘇聯共產主義退化,並渴望領導當時這個全球最大的共產國家,逐步邁向民主政治。
1990年,戈巴契夫贏得國內大選,成為蘇聯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總統。同一時間,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且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獨立運動日益興盛,讓蘇共黨內的傳統派感到不滿。1991年,蘇共傳統派發動政變,短暫軟禁戈巴契夫,企圖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