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執政十年,其最重要的調整是將「保江山」置於最高的政治位階。他所要保的是帶有原教旨色彩的「紅色江山」,打造一個汲取了鄧式改革中某些元素的毛式的2.0 升級版的管制型體制。
十年前,中共十八大前夕,筆者曾在其他媒體寫過一篇評論胡錦濤十年為政的文章:「繞著走的胡錦濤時代」,文章以「做好人,保江山」概括其執政。十八大召開期間,又續寫另一篇關於新領導人執政理念的預測性分析文章,標題是「還要做好人,保江山?—談中共新領導人的執政理念」,當時編輯刪去前面的主題,以副題為題發表。
所謂「做好人,保江山」就是說在保證共產黨政權的前提下,在可能的範圍內為老百姓做點好事,滿足其某些期望。然而問題的關鍵是:江山(政權)的本質是何?誰是江山真正的主人?古今中外政治領袖鮮少不以為民謀福為執政口號的,而又常常制造災難,怎樣才能保證領導人真正做到「做好人」而不造惡?而當「做好人,保江山」兩者發生矛盾,主政者又將作何裁決?是將「保江山」置於首位不惜像「六四」那樣動用軍隊殺人,還是尊重人民的意願,聽取人民的心聲,讓其有表達與選擇的自由?這些或才是問題的關鍵。
在之前提到的第二篇文章中,筆者曾預言,習大體上也還會執行類似的路線,但在解決這兩者的張力上面臨新的挑戰。 十年過後,我們該怎樣來重新看待當初這些判斷?這種「做好人,保江山」的思路又面臨怎樣的瓶頸?
保江山與習近平時代
概括習近平的十年執政,如果拋棄中國官方那些華麗的奉諛之詞及國內外學界的一些學術性分析用語,「做好人,保江山」依舊是一個可以拿來做個便捷分析的工具。就「做好人」來講,習自上任,就不斷宣稱要為人民謀美好生活,所謂「扶貧」等政策的推出或許最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相信,類似政策也確實會有其成效,但是否像官方宣示的那樣消除了貧困,卻是大可懷疑的,且這種運動式扶貧,一陣風過後,因嚴格的抗疫政策、家人的患病、經濟下行等因素造成的返貧現象,也許就不在官方的宣傳之中了。
習近平與前任們在「做好人,保江山」上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兩者的優先序列和重心安置上。盡管鄧、江、胡時期也從來沒有放棄將「保江山」作為要務,但鑑於「文革」的教訓及「六四」鎮壓造成的壓力,他們給與「做好人」更大的順序權重,盡量順應民意,與民休息,給與社會適當的自主空間,讓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以「做好人」為基礎來「保江山」。
但這種「放」的政策的實施在造就經濟與社會的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自主性增強、文化多元種種現象,且因政治改革的缺失衍生腐敗蔓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可能會反過來會威脅到「江山」的穩固,引發舊的「江山」的蛻變、松動、變型。官方面臨的這種矛盾、悖論,事實上從一開始就伴隨著改革開放,也是造成「八九運動「產生的一個深層原因。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今日中國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是這種「做好人,保江山」的模式的內在矛盾已經無法有效地維系其協調、平衡,需要做些根本性的調整、突破。習近平是在這種局面下執掌大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