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點會使人民無感的原因是房價所得比的攀升,間接使得青年更買不起房、也生不起孩子、更看不見未來。2002年時,臺北縣和臺北市房價所得比皆在6左右,也就是說不吃不喝工作6年就能在臺北有個像樣的家。但時至2022年,這個數字在臺北市已經來到16.22,升格後的新北市也來到12.85。短短的二十年間房價所得比卻是翻倍的飆升,這也讓青年對於買房的願望變得更遙不可及,就算政府一直向大家宣傳薪資漲了多少、GDP成長多少,但買不起的仍然買不起,薪資的成長仍然追不上房價的飆漲,無形間也加劇人民對於這類數字的無感程度。
綜觀以上可以發現臺灣在過去20年呈現一個薪資所得不均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瓶頸。「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在過去有許多學術研究和討論證實貧富差距的擴大容易使國家社會問題增加、穩定性遭破壞以及動盪情勢增加的風險。衝刺GDP促進經濟成長固然重要,努力強化自身的競爭力也是國家成長的要素之一。更重要的不只是表面數字的增長,而是當前社會問題的改善,包括貧富不均、青年買不起房、少子化問題和人民實質感受程度上的提升,唯有從根本進行改善才能讓人民有感,也能真正讓臺灣超越日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亞第一。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