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混改」就是幫助國企回歸壟斷。2003年中國國資委設立時共有196家央企,到了2012年十八大的時候,是 117家,到現在就剩下96家。企業重組合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做大規模,現在國資委旗下央企96家當中,今年就有49家上榜了世界500強,佔一半多。當然,在中國「壟斷」一詞是個禁區。
內循環的另一個特征就是用一切力量加強中國的技術競爭能力: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重申了多次 「科技自力自強」的說法。正是因為很多技術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中共將比以往更注重用盡各種手段來解決中國技術被西方特別是美國卡脖子的狀態。按照習近平自己的說法,就是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像芯片之類問題已成了習近平夜不能寐的問題,中國信息技術部與芯片公司在二十大剛結束便召開了緊急會議。讓外資嘗到甜頭的前提下,幫助中國提升技術能力,是這種努力的方向之一。今年前三季度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達到20.2%,這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即便有「新型舉國體制」,中國是否能達到既定的目標,比如,在2025年芯片自給率要力爭達到70%——2019年僅有30%——這裡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內循環的第三方面就是解決房產與消費問題。習近平面臨的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曾在過去十多年給中國經濟貢獻四分之一產出的房地產業正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約7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掛鉤。房價的下跌使得買家房產現在的價值要低於他們所同意支付的價值,這使得他們為支付抵押貸款而苦惱。這一切,逼得習近平已經在修改他自己的「房住不炒」的理論,為現實讓步,即一線以外的城市一開始松綁限購。但即便這樣,房地產的興旺日子已過。但下跌的速度可減緩,不至於像外界描述那種崩潰。
外循環:留住外資 擴大外貿
目前那種把習近平看成是只關心內循環的意見,顯然有它的邏輯性的錯誤,因為,外循環直接能幫助內循環。
外循環一般指的兩部分。一是在中國國內創造更好的環境,留住現有的值得留的外資,同時,吸引更多「有價值」的西方資本。所謂有價值的資本指的是技術含量高、增值可能性大的項目投資。今後幾年中國的所謂的高水准對外開放就是正對帶著高科技的資本。中國將比以往更注重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要素和產品,目的是打破外部對中國的圍堵打壓。具體做法之一鼓勵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 二十大剛結束,發改委等六部門便公布了「穩外資十五條」,為的是便利國際商務往來。可見一斑。而習近平自己也為進一步開放發表各種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