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呈現老化引起關注
聯合國提到全世界人口,在11月中正式達到80億,預計印度在2023年就會超越中國。依趨勢而言,印度人口分佈,未來會是以年輕人為主的比例是高的,年輕人口多的印度,將為印度帶來人口紅利,也就意謂著未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是可預期的。顯而易見,人口結構是國家發展的基本要件,而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的變化方向更是決定未來國家發展的關鍵要素。
依據今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2070年」說明,自2020年起台灣人口出生率小於死亡率,在人口趨勢上呈現一個交叉點;同時該報告也預估在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766萬,人數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像是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我們的老年人口比率是較高的,也預估在2050年,台灣將形成超高齡社會。更值得隱憂的是,總生育率持續減少,在2021年總生育率數值為更是降至0.98人。高齡化、少子化是一個警訊,當老年人口增加時,整個社會的年齡結構會更加高齡化,除了鼓勵生育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我們可能來不及像印度一樣,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 但針對高齡化社會有什麼樣的應變措施,不得不引起政府及國人高度關注。
高齡就業,提昇勞動參與
人口結構改變,最大的重點在於必需耗廢大量的人才在於照護上,長期下來,生產力下降,小至影響企業運作,大至牽動國家經濟成長發展。所以,以企業的角度審視,不能只以營利為惟一目的,要如何「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做好社會企業責任,更是迫在眉睫。
由於醫療技術日益精進,人類的平均壽命相對較長,此一現象迫使延後退休或高齡二度就業,成為許多國家探討議題及執行的方向。國家高齡化、少子化漸漸形成不同的族群結構,企業及國家必須依據這樣的趨勢有不同的思維。老了不等於必須退休等死,要如何了解銀髮族群的需求,帶動銀髮經濟需求,是現在必須採取動作的時刻。
以我們的國際好朋友「日本」為例,在1970年開始即進入老齡化結構,也因此日本政府長期積極把高齡化社會視為是危機也是轉機。在2021年9月的數據顯示,日本有高達1/4的老人持續在職場工作。其實,透過高齡持續工作具有多種優勢,有能力、薪資低、經驗豐富、人脈廣都是可取的。所以,透過老齡傳承並貢獻寶貴的人生經驗及與年輕世代互相合作的多元共融模式是時勢所趨。
老人回歸職場,年齡不再是求職阻礙,大部份的銀髮族群健康老化,減少社會照護成本,提升中高齡的勞動參與,將經濟及勞動重新配置,創造勞動市場的新未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