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魚了嗎?從小愛魚的水產專家黃之暘,把漁市、臉書都變成他的教室

2022-11-18 07:20

? 人氣

黃之暘從愛吃魚的小孩,成為教授食魚文化的學者(攝影/楊語芸)

黃之暘從愛吃魚的小孩,成為教授食魚文化的學者(攝影/楊語芸)

與黃之暘相約基隆崁仔頂漁市,攤位懸掛的鎢絲燈泡如濾鏡,為他罩上一身市井煙火氣,但在調整過白平衡的相機鏡頭中,學者的知性展露無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實生活中,黃之暘也有 AB 兩面,他在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執教,也利用社群媒體推廣食魚文化,一路以堅實的學理為火苗,對魚鮮的熱情為燃料,用A面教育學子,用B面改變社會,赤焰熊熊,希望無限。

黃之暘對崁仔頂漁市的魚販和漁獲如數家珍(攝影/楊語芸,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黃之暘對崁仔頂漁市的魚販和漁獲如數家珍(攝影/楊語芸,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角色多元專精 從歷史到美食都熟稔的漁市通

黃之暘擅專的角色和人聲鼎沸的崁仔頂一樣多元。「仔細觀察市場的人,看他們的穿著、聽他們講話,大概就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話才說完,他指著前方拿麻袋的疾行者,「像他就是來批貨的傳統市場魚販」,見微知著的觀察力讓他像社會學家。

崁仔頂週邊正在整建下水道,在路面舖設的鋼板間隱約看得到下方隨潮汐升降的水面,「以前漁船可以從河道直接駛進來,上了駁坎就是漁市,所以才有『崁仔頂』這個名字,」從地理的刻痕探索地方的前世,這時他像文史工作者。

基隆廟口小吃在不同時段服務不同的對象,深夜兩、三點正是崁仔頂攤商的專屬時段。「某個滷肉飯攤位就有三班制,不同的老闆、不同的客群,料理手法也略有差別。」熟稔庶民小吃的煙火氣味,這時他像美食家。

許多騎樓都有堆放了保麗龍箱的推車,這是各魚販的「駐點」;需要冰塊或是海水保鮮?停在外圍的小貨車可以供應;崁仔頂特有的「宅急便」能幫忙魚販送魚貨到他們的「駐點」;熱騰騰的香味飄來,那是現做的天婦羅、紅糟鰻及魚丸;鮪魚的頰肉、骨肉、肩胛肉可以剔下來食用,雖然費工,卻是便宜的好料……

聽聞黃之暘這些精闢入裡的觀察後,崁仔頂變得立體鮮活,這時他成為漁市導覽員;他同時也是海鮮專家,證據是他一一點名魚蝦蟹貝藻的絕技。更讓人驚訝的是,崁仔頂只是一個就近的舞台,全台灣的漁市和漁港,黃之暘都能搬演這些多元角色。

堆疊興趣、滿足好奇 水產專家從小養成

喜歡看魚,喜歡吃魚,喜歡釣魚,「興趣」引路,黃之暘與水生動物的牽繫,早在孩提時就注定。

小學時黃之暘就常到水族館報到,資訊匱乏的時代,一個水族缸就像一個窗口,帶他前往無盡的遠方。「非洲的慈鯛養在模擬非洲湖泊的造景裡,我就可以想像牠們原本生活的環境」,看牠們長大成熟、配對繁殖、衰弱逝去,黃之暘在每一條魚的故事中環遊世界。

吃魚帶給他很多養分,這裡說的當然不只是Omega -3、DHA等營養成分。來自河南的奶奶慣吃河鮮,認為海魚有腥味;媽媽愛吃海魚,她嫌河鮮有土味,所以只要看餐桌上是草魚、大頭鰱或是白帶魚、鯧魚,黃之暘就知道掌廚的人是誰。靠著味蕾堆疊的魚知識,包裹著溫暖的回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