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台灣情況與歐美日不同;國內原本就是這些半導體業者的生產基地,不論在生產成本、人力支持(成本低又願意爆肝加班的工程師與員工們)、群聚效應上,都是最佳選擇。在歐美生產成本高,要減稅補貼才能吸引投資,但台灣則無此必要,台積電去年全年獲利5965億,今年更神勇,前3季獲利就超過7千億元;即使「檔次」不如台積電者如日月光,獲利也是以數百億元計。
坦白說,從半導體在台灣的經營情況來看,實在看不太出來需要政府再給予各種投資優惠、抵減的必要,既無必要,其能產生的效益必然低、甚至全無;對廠商而言,只是「不拿白不拿」,研發與投資並不太受影響。
而且,「台版晶片法」能對半導體投資發揮的效果,恐怕遠遠不及解決業者面臨的水、電供應風險。半導體越跨入尖端製程,耗費的電力就越多,號稱「吃電怪獸」,台積電尖端製程廠號稱一個廠的用電量就相當於整個東部、或是整個台南市,《彭博》就說台積電的耗電量很快就會超過2100萬人的斯里蘭卡,2020年消耗台灣6%發電量的台積電,到了2025年預計將消耗全台灣12.5%的電力。
台灣能穩定又充裕的供應這個用電需求嗎?而且,除了電還有用水問題,今年雨水豐沛,似乎缺水的陰霾已去;但別忘了。去年缺水到水車排滿園區、業者生產幾乎為此頓挫,而且,過去20年的資料顯示,對應全球暖化的極端氣候增加,缺水的年份越來越多。
除了是否「對症」的問題外,「台版晶片法」也會有負面的「馬太效應」;全台現在獲利最好、最強勢、員工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大概就是以半導體為主的科技產業,結果台灣版晶片法是要再給其更多、更好的租稅優惠;這個優惠無論最後是員工或股東享受,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想想近年擴大中的所得差距,對台灣而言,這應該不是好事吧。
沒有人會反對或否認支持半導體產業的必要與重要,但請對症下藥,更別引發不良後遺症,而「台版晶片法」明顯達不到這個最起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