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臺北辦事處將於26日晚間6時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蕭邦露天音樂會」,由旅台波蘭鋼琴家劉愷孟獨奏,由身為「台灣媳婦」的波蘭模特兒潘愛蘭(Anna Majchrzak)以中文導聆,讓台灣民眾免費感受波蘭音樂文化饗宴。
劉愷孟(Kamil Tokarski)畢業於波蘭亞瑟魯賓斯坦音樂學院(Arthur Rubinstein State Music Schools),在世界各地都擁有豐富的音樂演出經驗,2018年來台定居,投身於教育下一代音樂學徒。去年,他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說:「我愛上台灣的山海、美食還有溫煦的天氣。」
他表示,在整個職業生涯,同為波蘭人的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對他影響最為深厚。「我父親也是一名鋼琴家,我從小就聽蕭邦長大,現在也是每天早晨醒來都會彈奏蕭邦的樂曲,毫無疑問地,他對我來說是最特別的音樂家」,他說道。
蕭邦──琴鍵上的愛國者
劉愷孟指出,「鋼琴詩人」蕭邦無疑是波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也是「獨立」的象徵。19世紀的波蘭歷經了歐洲列強侵略與瓜分,但在這樣的苦難當中,波蘭誕生了蕭邦──人類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蕭邦1810年在波蘭中部小鎮塞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出生,年少成名,在首都華沙結交眾多詩人朋友。20歲那年,華沙爆發11月革命(November Uprising),他是支持獨立的愛國者,但那時他人恰好周遊歐洲,當得知俄羅斯軍隊大肆鎮壓革命,他被迫流亡巴黎,用音樂為波蘭的戰鬥發聲。
蕭邦雖年少離開祖國,而且再也沒有重返,但他從來沒有一刻忘記故土,將與家人朋友分隔的悲痛、滿腔的愛國熱情,寄於一首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曲目創作。劉愷孟指出,蕭邦39年的人生累積了非常豐厚的作品,其音樂充斥對祖國的思念與渴望,「若他在波蘭過著非常優渥的生活,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的動機去創作這些含有祖國情懷的膾炙人口作品」。
劉愷孟並提到,在台北登場的蕭邦露天音樂會表演曲目,都是具意義且適合入門鑑賞的蕭邦短曲,其中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波蘭舞曲」,描述了英雄當年戰爭征途的壯闊與戲劇性。
波蘭每年夏季都會在蕭邦故鄉和華沙瓦基金皇家公園(Łazienki Królewskie)舉辦「蕭邦夏日露天音樂會」。劉愷孟指出,此傳統活動是為了紀念蕭邦,而且自1959年連續舉辦至今,已經變成波蘭人最具標誌性的音樂饗宴。
波蘭1939年遭納粹德國佔領,隔年摧毀了1926年在瓦基金公園豎立起來的蕭邦雕像,也禁止演奏蕭邦音樂。劉愷孟表示,直至戰後,波蘭在公園重建了蕭邦雕像,1959年才又重新恢復蕭邦紀念活動,並以露天音樂會方式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