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馨解釋,人才庫沒有那麼多、熟練的人才更少,基於以上2點,台積電必須這樣子把人才一批批搬過去,且未來如果還會有第2個廠區,第3個廠區需要人才的時候,台積電都只能從台灣搬,這本來就是可預料的畫面,也是為什麼美國軍方智庫會直接建議,兩岸如果一旦開戰,他們第1時間要做的就是給台積電工程師1人1份綠卡,請他們舉家遷移到美國去,這才是他們的首要工作,而不是盡快派軍隊過來支援。
陳鳳馨表示,雖然這只是智庫的建議,不代表美國政府真的已經這樣考慮,但如果開始進入想像,其實慢慢用螞蟻雄兵的方式,確實比戰爭時突如其來大量搬遷快速得多。而台積電的作為反映的是1種焦慮,台灣是不是正在國際的競爭過程當中快速流失人才?
陳鳳馨:台灣沒有任何優勢,只有人
陳鳳馨指出,基於地緣政治的緊張,各國來台灣挖角人才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早在1960、70年代,台灣就很清楚知道,「台灣沒有任何優勢,只有人。」因為台灣沒有生產石油、天然氣,沒有生產鐵礦砂或煤礦,也沒有廣大市場,2300萬人口就已經緊繃了,放在區域競爭角度來看,市場非常小,所以台灣唯一有的就是人力跟人才。
陳鳳馨提到,早期台灣是用勤勞的人力,有很多加工出口區,當時的加工出口區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幫助非常大,也確實形成了1種模式,所有發展中國家開始藉由加工出口區或者輕工業區,慢慢發展出累積資本、技術的能力,當時台灣成長的模式,給了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一個重要啟發。第2個就是人才,到了1980年,早年從頂尖大學去美國留學的這批人,在科技發展的導向之下,以及美國當時發展「水平分工」的趨勢之下,過去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在1980年代之後,變成「來來來,回台灣」風潮,人才回來台灣,聚集出新的產業模式,將「技術密集」在台灣落地生根。
陳鳳馨:台灣工程師一批批去美國,台灣會「慢性失血」
陳鳳馨指出,將來可能會有台美工程師相互比較的問題,台灣工程師除了技術上非常熟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之外,肯吃苦、肯輪班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但當台灣工程師發現美國工程師不願意輪班,也不需要隨call隨到,這件事情的不平衡,隨時會爆發出來。隨著台灣一批批人才去美國,會形成「慢性失血」的狀況。
陳鳳馨表示,全世界都希望能夠分散半導體產業,讓全球不要那麼依賴台灣,台灣面對各國的蠶食無力阻擋。現在,台灣要試著將各國蠶食所造成傷害降到最低,而不是逃避,想著「全世界離不開台灣,大家放心」。這些話,今年、明年或許有效,但5年後呢?10年後呢?如果此刻不去面對,5年後就會無法因應。
陳鳳馨提醒,讓人才聚集在台灣最重要,除了面對蠶食,要找出1條出路,讓人才願意在新產業的需求之下聚集在台灣。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所有的已開發國家老年化都非常明顯。台灣面對的壓力比所有國家都更嚴峻,因為還有一個兩岸之間的不確定性。
「今天不面對,明天真的會後悔。」陳鳳馨表示,這才是在看到包機的場面時候,應該要深深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