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視程度,可以從最實際的財政挹注看出來。近年中國積極推動財政、金融去槓桿化,不只P2P借貸、影子銀行的各種理財產品陸續被叫停,地方政府開支過大、成本明顯難回收的工程也在「喊卡」之列;例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去年底就因為中央發現,該市地鐵落成營運後將持續虧損,緊急將所有工程暫停。相較於此,粵港澳大灣區內,除了有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兩條世界級的交通工程,從珠海的橫琴,廣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到東莞的濱海灣,各地方政府也爭相大興土木,要創造一個基礎建設互聯互通的場域,藉此推出生活功能齊備、吸納多元人才的新區,基礎建設如火如荼,顯然得到政府相當支持。
創新人才是重點 大力向台灣青年招手
除了現有產業,新創事業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齊頭並進的重點。以香港為例,在2018年至2019年的財政預算中,特區政府便規劃了500億港元專款,準備用來支持創新、創業相關發展;座落在香港、深圳兩地接壤之處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未來則將會成立面積達到350公頃的港深創新科技園區,透過這塊新開發土地,直接面對創新風氣盛行的深圳,並為新創企業、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提供稅務、資金及人才招募上的便利,前述的500億專款,其中有200億便已經撥入「創新科技園區」的第一期建設資金中。
另一方面,招攬台灣青年赴粵港澳大灣區創業,也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在台商匯聚的東莞市,就有一個名為「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創業孵化器,專門提供青年創業輔助。來自台中、在大陸生活十多年的創業基地副總黃朝凱指出,目前進駐的台灣團隊已達62家,其中8成由台灣跨海而來,其餘則是台商二代的創業項目,希望在3年內達到實際進駐100家的目標。
黃朝凱解釋,選擇落腳在松山湖兩岸青創基地的團隊,可以獲得最高20萬人民幣的創業啟動補助,可使用一間6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境內外參展1年內最高5萬人民幣補助,及貼息70%、最高人民幣20萬的2年期貸款等多種獎助措施。「現在這裡已經略顯擁擠,大家很踴躍來發展業務,所以希望具規模的團隊趕快加速長大,騰出空間讓給其他新創!」黃朝凱笑說。
從重金打造的巨型交通建設,到關注全方位的創新創業熱潮,粵港澳大灣區正陸續整合區內11座大城市的軟硬體設施,無論你喜不喜歡,這都是正在加速實現的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