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持續超過9個月,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祭出嚴厲制裁措施,俄羅斯則切斷數個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造成歐洲陷入能源危機,而歐洲今年夏天的乾旱讓能源危機更嚴峻,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這場危機讓「天氣經濟學」回歸,也提醒人們,即使是發達國家經濟體擁有先進科技,也必須依賴大自然的慷慨。
《經濟學人》(The Eonomist)指出,歐洲經濟學家、金融家、政策制定者正在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溫暖的冬天將緩解危機,保持室內溫暖所需燃燒的天然氣較少,而如果氣溫不是太嚴寒,能源價格將下降,經濟成長將獲得提振。然而,如果今天冬季極為寒冷,這將帶來苦難,數百萬人將陷入貧困,通膨壓力增加,並導致產業停擺。
從前,歐洲受益於俄羅斯透過管道提供的豐富天然氣及從國外運來的液化天然氣,現在歐洲主要依靠運來的液化天然氣,而歐洲大陸逐漸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目前歐洲大陸的天然氣儲氣設施已儲滿逾90%以上。
《經濟學人》指出,供應受限意味著需求的變化決定了能源價格,而天氣是決定需求的最不確定因素。今年秋天,歐洲大陸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月。因此,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itle Transfer Facility)11月的天然氣價格降至每兆瓦時約100歐元(約新台幣3249元),是9月價格的一半,該交易中心的主要指數是歐洲所有天然氣交易的基準
然而,現在歐洲開始進入冬天,德國已經下了第一場雪。歷史上,天然氣需求與氣溫之間存在相對線性的關係:氣溫越低,人們需要的天然氣就越多。今年歐洲的情況有點複雜,家庭暖氣系統處於休眠狀態的時間比平時更長,毛毯銷量正在增加,人們願意穿上溫暖的衣服來抵制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
天然氣危機並不是人們更關注天氣的唯一原因,現在再生能源為歐洲提供的能源遠遠多於數年前,今年炎熱的夏季讓水壩所依賴的水庫及河流乾涸後,今年水力發電也成為歐洲的問題。
《經濟學人》指出,改進並投資儲存電力的方式可以在未來消除這種變異性。儘管如此,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歐洲大陸一邊調整,一邊仍需要緊張地觀察天氣。
然而,如果不過渡到綠色能源,天氣將開始在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全球暖化已經導致更頻繁且更極端的天氣事件發生,例如歐洲的夏季熱浪或巴基斯坦遭受的毀滅性洪水,這些事件對經濟構成真正的衝擊,外部變化降低了生產能力,從而導致更高的通膨率及失業率。
比起商業信心變化或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中央銀行更難處理這種雙重威脅,過度收緊政策會加劇經濟下滑,而收緊力道太小,通貨膨脹可能失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的分析,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國家每年的經濟成長率低了約1個百分點,而且其債務存量比風險較小的國家高得多,而氣候變遷只會加劇這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