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使外交─宋子文赴美爭取戰略資源:《重探抗戰史3》選摘(1)

2022-12-05 05:10

? 人氣

國府當時重大外交決策集中於蔣介石,蔣曾多次指定專人為特使,執行特殊的外交任務。(圖/維基百科)

國府當時重大外交決策集中於蔣介石,蔣曾多次指定專人為特使,執行特殊的外交任務。(圖/維基百科)

「特使外交」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特殊的現象之一。國府當時重大外交決策集中於蔣介石,蔣曾多次指定專人為特使,執行特殊的外交任務。例如,抗戰前期,蔣介石曾指派楊杰、賀耀祖、孫科以特使身分赴蘇聯爭取支持,交涉結果直接彙報蔣本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特使外交最顯明的例子,當推1940 年到1943年代表蔣介石赴美的宋子文。宋子文在美國3年多,憑著豐富的學經歷和蔣介石的充分授權,得以發揮其個人特長和人脈,交涉過程體現出靈活、高效、保密等特點,中美間的互動合作,也隨之活潑起來。

蔣介石不滿胡適的表現

選派宋子文到華府,是因為蔣介石不滿駐美大使胡適的表現,認為胡適維護國家利益不夠堅定。當時(1940年)對美外交最重要的目標是爭取美國對華戰略物資的支援,而胡適「不借款、不買武器、不交涉」的作風,自然不合蔣介石的要求,蔣早就想撤換駐美大使,外交部曾建議顧維鈞或顏惠慶作人選。不過,蔣介石考量得失,決定暫時不動大使,但希望找一位了解美國,可直達美國上層,又能由其掌握的「特使」,宋子文自是合適人選。

蔣介石批評胡適:「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藉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所不顧。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餘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不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不僅是胡適,蔣對當時赴美爭取貸款的陳光甫以及外交部長郭泰祺都有意見,認為他們「毫無志氣」,不敢力爭國家利益。

關於胡適使美期間的功過,學界已有許多探討,亦非本研究重點,本文不予贅述。但這裡有一個例子,可看出宋子文和胡適在同一件事情上兩人觀點及態度上的差異。1941年12月27日,羅斯福發表談話,說明美國將先全力解決歐洲戰場,然後再來處理亞洲戰事。當天,胡適及宋子文都有電文回報重慶。胡適的電文僅是轉述羅斯福的說詞:「(羅斯福)總統云:外長辦法只限於臨時的救濟,其中確信不能顧到全部中日戰事。譬如當前有兩個強盜,由兩面攻入,若能給五元錢,使其一人多彎幾十回山路,以後使全力抵抗其他一人,我方用意不過如此。」宋子文的電報則力言其在羅斯福面前強力表達中國立場:「(羅斯福)總統以美方提案乃完全注重保護滇緬路,經文一再申述,按照提案該路仍不能避免威脅,各地仍不免蹂躪,則中國毋寧因抵抗攻擊而犧牲,不願因日美妥協之侮而崩潰,總統無詞可達,態度似露窘促。」

這兩則電報顯示,胡適消極地轉達美國「先歐後亞」的立場;宋子文則據理力爭,指出美國政策的偏失,並強調中國寧可抵抗外侮而犧牲,也不願因美日妥協而受辱。

胡適,胡適之。(取自維基百科)
這兩則電報顯示,胡適消極地轉達美國「先歐後亞」的立場。(取自維基百科)

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

過去坊間對宋子文在美的活動,尤其是他對美外交獨特的使命和策略,知之不多;直到2004年宋子文個人文件在胡佛檔案館全部公開,學者恍然明白,難怪當時負責美國《租借法案》(Lend Lease)的斯特逖紐斯(Edward Stettinius Jr.)對宋子文頗為推崇,說宋是「二戰時期中國在美國最雄辯有力、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之一。」

宋子文的任務並不簡單。1940年代初,美國政府和人民仍傾向孤立主義,羅斯福總統及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竭盡全力避免捲入戰爭,他們也擔心,美國對中國的任何援助,都將激起日本報復。

宋子文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憑借他的政治手腕和蔣介石對他的信任,把他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他的作法和胡適大不相同,善於和美國政府官員交往,結交了一批媒體朋友,在美國四處演說、投書報社,並極力結交朋友,尋求盟友。他的努力很快得到回報,6個月之內,他就建立起遊說美國決策人士的關係網絡,得以打開白宮、財政部、國防部和其它美國政府機構的管道。他的重要朋友包括國務院遠東司長郝恩貝克 (Stanley Hornbeck)、商務部長瓊斯(Jeose H. Jones)、財政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羅斯福總統首席顧問霍普金斯(Harry Lloyd Hopkins)、財政顧問寇克文(Thomas Corcoran) ,以及華府政、商、媒體界的名流楊門 (William Youngman)、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愛索普(Joseph Alsop)等等。

宋子文在美3年4個月,他在各種場合訴說中國人愛好和平、愛國、堅韌不拔的形象,而中國的抗日戰爭對美國、對全球都有重要的意義。他不斷地傳達一個訊息:給予貸款、給予援助,以濟中國之急。宋子文改變了美國朝野對中國的傳統印象(軟弱、腐敗、落後的國家),並爭取到美國大量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包括貸款及各種經濟和軍事援助方案。

獲美巨額貸款

1940年9月25日,宋子文首先取得一筆2千5百萬美元的對華貸款。日本在1940年9月底加入軸心國、並在南京扶植汪政權後,宋子文在美國的工作就變得比較順利了。美國官員認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決心要摧毀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日本作戰已不可避免。美國逐漸改變孤立主義政策,更加同情與支持中國。

宋子文頗得與美國高層溝通的竅門,又掌握最新局勢,因而說服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Frank Knox)提交一份援助中國的計畫書。國務卿赫爾表示支持,羅斯福也贊同他們的看法。宋子文把握每個機會,為中國爭取最大利益。例如,羅斯福要求財長摩根索和宋子文討論援華的細節問題時,宋趁機建議美國把各種款項集合成一個總數(1億美元)的貸款,這樣對中國、美國、媒體都將是個令人振奮的大消息。羅斯福接受了,1941年11月底宣布1億美元信用借款,這筆貸款實際上分成兩部分。第一筆5千萬於1941年2月2日簽字,交換中國的錫和鎢出口。第二筆於1941年4月25日簽字,作為平準基金,目的是穩定中國國內貨幣流通。4月25日這一天,宋子文和英國也簽訂了一份類似的協議,獲得1千萬英鎊的貸款。美國對日宣戰後,1942年3月,宋子文又談成一筆5億美元的借款。這幾筆款項,及時挽救了中國惡化的財政狀況、提振了中國朝野的士氣,也促進中美緊密合作。

宋子文、宋美齡兄長、宋慶齡弟弟,蔣介石、孫文妻舅。(取自網路)
宋子文談成一筆5億美元的借款。這幾筆款項,及時挽救了中國惡化的財政狀況、提振了中國朝野的士氣,也促進中美緊密合作。(取自網路)

爭取戰略物資——戰機

蔣介石給宋子文的任務不僅是爭取財經援助,更重要的是軍事援助,尤其是戰機。

中國空軍發展起步較遲,到1937年抗戰軍興僅有35個中隊,飛機305架。1938年底,歷經八一四空戰、武漢保衛戰等大小空戰,損失慘重;至1940年宋子文使美時,全國可戰鬥飛機總數已不足百架。所以,蔣介石亟需建立中國防空網。

爭取飛機並非易事,過程頗坎坷。1940年9月下旬,宋子文得知英美正聯合訂定18個月至兩年的飛機製造計畫,立即請求把中國所需機數也排入其中。蔣介石要求驅逐機3百架、轟炸機2百架,同時每月補充驅逐機90架、轟炸機60架,並希望美國能立即從軍部現用的飛機中商讓。105這就是日後中美所謂的「5百架飛機計畫」。蔣介石對此十分認真,電令宋密轉羅斯福,強調「敝國若有美國新式飛機五百架,即足以牽制一千五百架之戰鬥。……如果中國空軍能對日本繼續空戰,而與日本空軍以不斷之消耗,則日本空軍根本即無發動南進侵略之可能。」然而,直到戰爭結束,國府希望美國援助5百架飛機的要求始終未獲得滿足,反而造成日後中美間齟齬的議題之一。

蔣介石要求5百架飛機,尤其是要從現有飛機中讓撥,華盛頓高層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財政長摩根索的立即反應是:「要求五百架飛機,就如同要求五百顆星星!」國務卿赫爾亦向羅斯福報告:「此時有必要讓中國知道,有些蔣介石所提的建議,我政府實在無法照辦。」

按說,依程序向美國訂購飛機才是正途,但至少需18個月以上方能交貨,而中國戰局危急,一日不可緩。幾位同情中國的官員建議不妨用其他方式,或許能盡快達到目的,例如,海軍部長諾克斯建議宋子文先爭取美國在泰國扣下的10架轟炸機,只要羅斯福交辦,似可請美國陸海軍部或英國讓給。

蔣介石及宋子文都想一試,駐美大使胡適卻不贊成,他上電蔣介石,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比喻,力陳中國如取巧獲得現成的飛機,將導致其他方面的損失。應即日決定正式訂購飛機,才是正道。胡適堅持按照外交程序做事,與宋子文 「一切從權」的辦事方式大異其趣。

為盡速得到泰國被扣的飛機,宋子文拜訪軍備委員會(the Armaments Commission)負責軍械出口的格林(Joseph C. Green),格林為其引介財政部飛機生產統制委員會主任委員菲利浦.楊(Philip Young)。楊提醒宋子文,與其爭取少量被扣下的飛機,不如從美國預定撥交給英國的飛機中爭取轉撥中國。宋遂暫時放下爭取泰機的計畫,轉而對英國下功夫。11月下旬,宋往晤英國駐美大使克爾(Philip Kerr),告以:日本次年春天必會進攻新加坡,中國有意牽制其兵力,惟因缺乏飛機,難為助力,希望克爾和中國同時向美國爭取自英機中讓撥。克爾為宋所說服,同意為中國向英美爭取飛機。

1941年1月,英國議會通過從美國援助英國的現貨飛機中讓予中國最新式驅逐機1百架,3星期內先交36架,其餘逐日續交;而且一切裝備人員均由英國供給。中國終於獲得了第一批援華飛機。不難看出,宋子文的策略奏效,英國之所以慷慨相助,是相信宋子文所言,中國能為其牽制日本進攻東南亞英屬地的兵力。

除了英國的1百架驅逐機外,宋子文在美國方面也有收穫。1940年11月,美國同意提供中國50架驅逐機。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5月6日宣布《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但對於中國向美爭取5百架飛機之事,並無助益,中國僅在當年7月接收了60餘架飛機。宋子文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向羅斯福總統及有關負責人員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進以危言、曉以利害,務期能獲得飛機援華,但均無濟於事。直到1941年11月,日本企圖發動對中國滇北攻勢,以為其南進鋪路,美國航空署才公開表示,不再以剩餘之有無決定是否援華,而建議維持援華5百架最新式飛機計畫。然而,這又是曇花一現,美國軍部立即推翻了航空署的計畫,理由是美國本身正積極備戰,無法抽調任何飛機、軍械以助華。

究竟在宋子文手中為中國爭取到多少飛機?統計數字十分混亂。不管是羅斯福親口允許的數量,或是美方實際通知的數量,與最後實際收到的數量都有差異。比較確定的統計,是毛邦初在1942年5月的一份報告,「確實見諸事實起運者僅290架」。依此計算,在1942年5月之前,美方同意撥用共369架,全為驅逐機,起運310架,減掉損毀、因故退回,以及停在印度的數量,真正抵達中國的只有115架,而確實可用的還是最早由英國撥用的那1百架。

*作者肖如平(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東亞館藏部主任),鹿錫俊(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圖書館館長),本文選自《重探抗戰史(三):抗戰與中國之命運》(郭岱君編,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