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志觀點:一台MIT(made in Taiwan)VS.二台半舶來離岸風機,你會怎麼選?

2018-07-23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從歐洲離岸風電的經驗指出,不需要定強制國產化的高額費率,只要營造穩定的投資環境,很多廠商自然會在風場開發國,進行某一程度的聚集,就是一種自然國產化的效果。(示意圖/makunin@pixabay)

作者認為從歐洲離岸風電的經驗指出,不需要定強制國產化的高額費率,只要營造穩定的投資環境,很多廠商自然會在風場開發國,進行某一程度的聚集,就是一種自然國產化的效果。(示意圖/makunin@pixabay)

懶人包大戰:產官學研、「黨」澄清離岸風電破盤價

自從離岸風電競標結果破盤價出現後,引發國內媒體激烈的討論。近期眾多重量級社論與評論傾巢而出(如:經濟日報社論/離岸風電訂價離譜 如何解套?【重磅快評】離岸風電喪權辱國 經濟部嘴硬還踩香蕉?陳立誠觀點:離岸風電標案總檢討,兼評經濟部澄清稿無色覺醒》陳立誠:颱風天看離岸風電內幕),也促使政府近日內的真相說明,幾乎均著重在此一主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濟部能源局─真相說明。(取自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真相說明。(取自經濟部能源局)

甚至,政府與民進黨,分別推出懶人包,經濟部也透過廣告宣傳「認識離岸風力發電 邁向無核家園的美好生活」。

經濟部─離岸風電懶人包。(取自經濟部)
經濟部─離岸風電懶人包。(取自經濟部)

 

民進黨離岸風電懶人包。(取自民進黨官網)
民進黨離岸風電懶人包。(取自民進黨官網)

戰線也開展到國內知名網路社群 Mobile01,在2018-07-14,刊登了「離岸風電謠言全破解 -- 真相與謊言的懶人包」,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的五塊八與二塊五間價差的合理性,提供問答式的回應。

香蕉幫了橘子?國產化促成了破盤價?

政府官員包括經濟部政務次長與能源局長,一再於相關媒體發言與澄清稿指出,之所以會有破盤價的原因,無非是希望藉由前一階段遴選,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遴選機制帶動基礎設施建立,並引進國外技術建構國內產業,發展離岸風電本土供應鏈,並扶植我國產業進軍亞太市場」),而也由於這樣的發展,帶動成本大幅下降,以致於在「後續」的競標制度,能夠造成低收購價格。(「(三)競標制度在躉購建立的經濟市場量及完備基礎設施,與完整本土產業供應鏈之基礎上,才能由開放市場降低收購電價。」

在此處,「後續」這兩個字非常重要,這顯示了這兩批有先後的關係。前一波,會幫助了後面這一批。這也導致政府在懶人包中,有意無意的暗示將2021-2025完工之競標與遴選各一批的設施,故意製造出:競標先、遴選後之狀況。但實際上,到底同一個業者的兩種類型的案子,會平行施工?或者聯合施工?其實尚在未定之天。

而也因為政府這樣的說明,引發社會各界與反對者大力批評,怎麼可能四月底公布遴選結果後,才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就突飛猛進地完成國產化並造成價格下跌。或許這樣的批評有點斷章取義,其實政府的說詞,應該是未來七年內完成。

但政府說詞可以成立的前提,必須是「全民多花了九千億,確定可有助於在未來短短不到七年內建立了『完整』的離岸風電本土產業的供應鍊」。但這一個前提,真的能成真嗎?若以目前有國產化可能性的B(銀行Bank)M(海事工程Marine)W(風力機組Wind)D(開發商Developer)來說,競標遴選結果公布後,正證明了政府不願意對D進行國產化;而國內銀行也一再相關的疑慮,不願意投入,不知道離岸風電是否最後也會步上陸上風電仰賴國外銀行資金的後塵。至於M與W team,也遲遲未能有重大進展與突破,僅僅是看到簽署許多無法律效力的備忘錄(MOU)而已,但卻沒有實質的技轉或有法律拘束力的真正下單合約。國外靠油氣產業能量,花了幾十年才建立的海事工程能力,台灣是否能短期間建立?外國花了超過十年才可以建立相關風機組裝製造能力,台灣產業是否有可能短期間內建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高銘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