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全球貿易額持續成長,怎麼看都不像是「全球化、自由貿易幾近死亡」。可供參考的是上世紀的30年代,各國紛紛拉高關稅、築起貿易壁壘,當時自由貿易確實「幾近死亡」,反映在數據上,全球貿易額減少了50%,因此帶來大蕭條,而大蕭條同時回過頭又打擊貿易。
再以總體情勢看,雖然WTO的多邊體系式微,原本是WTO與自由貿易守護者的美國,即使尚未把WTO搞殘,也是直接把它晾在一旁。但區域經貿體系與FTA(自由貿易協定)仍蓬勃無比,遠的不說,今年號稱全球最大自由貿易組織的RCEP才生效上路,在此之前2年,另一個CPTPP也才上路,而且陸續還有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申請要加入。其它還有中國與紐西蘭的「升級版」自貿協定、越南與歐盟、日本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等,印度雖然退出RCEP,但正與英國談FTA。
供應鏈遷移它國,仍屬全球化佈局
因此,無論從數據、或是從各國政策、現象面來看,都很難得到「全球化、自由貿易幾近死亡」的結論。即使只看歐美不時喊出要「脫鉤」的中國,也很難得到此結論,因為中國去年的出口與貿易額都創新高,雖然有供應鏈遷移到它國以避險,但海外直接投資流入持續。
跨國企業確實基於風險分散、考量地緣政治因素,開始避免集中在中國,但情況比較類似「中國加1」而非全部遷移;而且如果這些遷移多半是移到其它國家(如東南亞)、而非回歸本國,在定義上,這還是一種全球化佈局。
即使退1萬步看,即使同意近年是「全球化、自由貿易」頓挫或停滯的年代,但從長期的歷史來看,全球化終究不會消失,即使去了也還會再來。
雖然「全球化」這個詞彙在1961年後才出現,但在許多歷史學家很中,世界早已經歷過幾次全球化的洗禮─最保守的是認為一戰前是「第一波全球化」,凱因斯就曾描述過當年的全球化景象;較「前衛」者則把羅馬帝國、蒙古治下和平、到大航海時代都視為一種全球化,最「激進」者把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擴展也視為一種全球化。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已經歷多次
而與此同時,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事件、現象也早已出現,從各國貧富差距拉大、國際性金融風暴出現,都被視為全球化的惡果之一,反全球化運動從未間斷,最著名的當然是1999年、針對WTO召開會議的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被視為全球化支持者與重要推手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也曾在國情咨文中含蓄的承認「全球化已陷危機」。只是20多年來,縱是時快時慢甚至停步,但全球化還是走在前進路上。
因此,較嚴格的說法與檢視應該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未死、頂多是頓挫,其內涵也有改變:例如區域貿易比重提高、特定產業(如半導體)被剔除在自由貿易行列內開始受限等,惟整體看供應鏈運作、貿易來往情況與數據等,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依然如故。
至於「兇手」是誰,有人說是中俄,但實際情況來看,美國更可能是兇手─張忠謀在拜登與美國政要在場的場合,特意拋出這個話題,除了展現其高度不同、早已跳出單一產業視野外,亦應有其深意與指涉;未來發展也值得觀察與關注,因為除非中美競爭結束,否則逆全球化的陰影將長存。雖然結局難料,不過,現在為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宣布死訊,還是稍嫌早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