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9月取代前殖民者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讚印度是全球經濟放緩中的「亮點」,美國媒體《Gzero Media》指出,印度可能接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然而,美國期刊《外交事務》指出,全球公司不願將中國業務轉移到中國,原因是風險仍然太高。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日指出,印度的經濟成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開始動搖,並在2018年之後完全停滯。印度經濟成長放緩的原因在於印度的經濟框架強調自力更生及政策制定過程的缺陷。
目前,中國的防疫清零政策、經濟脫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激進的國內外政策迫使全球投資者尋找其他選擇,而印度正準備透過新的企業減稅政策、有吸引力的投資激勵措施、新的基礎設施來吸引製造業資金,但《外交事務》指出印度未必能抓住這個機會。
《外交事務》指出,當前印度的經濟環境沒有變化。因此在印度能恢復國內投資前,必須著手做出徹底的政策變革,而這為決策者帶來的重要教訓是,從中國衰落到印度崛起沒有必然性,也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外企樂土?
《外交事務》指出,印度具有結構性優勢,最快將在明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全球少數大到足以容納許多大型工業的其中一個國家,最初生產製造是為了全球市場,最終是為了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
此外,印度是民主國家,擁有悠久的法律傳統、並具有才華橫溢、會說英語的年輕勞動力。此外,近年來,印度的實體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其數位基礎設施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美國,尤其是金融支付系統。
數年前,其他南亞國家被認為是具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然而,這個情況已經改變了,過去一年,斯里蘭卡經歷了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巴基斯坦飽受環境衝擊的蹂躪,其長期存在的總體經濟脆弱性及政治不穩定惡化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爆發後,長期以來的發展寵兒孟加拉也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借款,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耗盡該國的外匯存底。正如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所言,這場南亞「多重危機」中,印度脫穎而出,成為穩定的避風港。
#India is a global leader in 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 G20 India (@g20org) December 5, 2022
With the largest biometric ID system (Aadhar), most real-time digital payments & the JAM trinity plugging gaps in financial access, the #G20India Presidency is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our knowledge with the world. pic.twitter.com/WcbZhZye5R
《外交事務》指出,更重要的是印度與經濟競爭對手中國的比較。過去一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權受到多重挑戰的打擊,包括經濟成長緩慢及人口減少。此外,中國共產黨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對民營部門的打擊讓事情變得更糟。最近幾週,北京當局面臨各地的抗議活動,而中國在國內轉向威權主義,在國外轉向侵略,這讓民主的印度看起來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