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精準醫療不應淪為預算空談

2022-12-17 05:30

? 人氣

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NMR核磁共震機組。(資料照,顏麟宇攝)

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NMR核磁共震機組。(資料照,顏麟宇攝)

最近這幾年有一個概念在我們生技醫藥業非常流行,那就是精準醫療。2015年由美國歐巴馬政府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編列預算發展『精準醫療計畫』,世界多數的先進國家也開始發展此醫療概念,而我國的中央研究院也在2019年開始台灣精準醫療計畫,以建立基因大數據資料庫為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過去醫療的經驗建立是在診療的過程中進行實證研究、製藥的發展也是建立於各種活體與人體試驗,但後來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高速運算、智能化技術的成熟,也逐步結合到開發上面,對於我們業界開發來說,未來這種結合高科技智能的開發是必然的趨勢,使用大量數據資料庫能讓我們縮短開發測試流程,也能更精準獲取我們想要的關鍵資訊,降低開發成本,但這一切的優勢都是建立在精準醫療概念正面的發展上。

在國內醫療體系執牛耳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也在2021年也揭牌成立『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希望結合個人化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精準治療疾病,而在同年12月,立法院也三讀完成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目的是加速相關產業獎勵規範。

從趨勢來看,發展精準醫療健康是我國生技醫藥業能否翻轉的核心命脈,理想中是結合台灣既有的優勢ICT產業,發展第二座護國神山產業,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台灣目前的問題就在於我們的政府卻只喜歡談計畫,攤開國發會、國發會、衛福部、經濟部等等一級部會,皆有編列預算想要發展精準健康醫療,官員到立法院備詢,也只喜歡報喜不報憂,只會跟立法委員吹噓成果,實際上很多計畫往往淪為消磨預算而已。

筆者就有看到長年深耕長照醫療專業的張育美委員,點出的三大問題,跟我在業界看到的實際情況類似,第一是全台的醫療數位基礎建設過時,我常常在醫院看到從業人員用著過時的資訊系統,根本很難發展整套的資料庫系統。第二、醫療資訊搜集整合規格不相容,導致很難形成一個全台規模的資料庫。第三、缺乏與國際銜接的標準,導致相關資料庫共享窒礙難行。另外各部會的行政報告也都是對概念上進行空談,實際上完全缺乏缺乏個案與管考,證明各部會並未實際深入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資訊產業跟生技醫療業缺乏對話與合作機制,但精準醫療就是要結合這兩種產業的發展優勢,而且各個部會之間,執行起來像多頭馬車,很難有一個一致性的發展。我認為精準醫療戰略要在台灣發展得好,就要像ICT產業在台灣發展一樣,核心的概念就是要務實面對,切莫花拳繡腿空談,政府相關部門也不要只是學者治國,講講口號而已,應該更積極與我們業界、第一線從業人員合作,加重產業界進入到精準醫療戰略中。

*作者為藥商業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