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不妨把本書這樣定位,在這本探討犯罪心理的書裡,作者其實想探究與證明的主題是:如果真有所謂人性的黑暗面,那真正天生、純粹的犯罪心理,那種極致(或者也可說是「極端」)的黑暗,會長什麼樣子?它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回答這個大哉問,是本書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努力的方向與企圖。
此外,第二個在讀者閱讀本書時,可能會有幫助的切入與思索角度是:在心理學、精神醫學領域,非黑即白、二分思維的類別化思考方式(好比,一個人不是有病、就是沒病,這種沒有中間灰色地帶的判斷方式)已被許多學者挑戰。取而代之,我們現在在探究人類行為時,更偏好透過另一種稱為「光譜式」的思考方式。就像一道經過三稜鏡折射出來的彩虹光一樣,人類的複雜性與個別差異極大,不但有黑與白,更有灰,還有淺灰、深灰、標準灰,就連黑也可以分成不同深度的黑……帶著這樣的思維來閱讀本書,或許更能對人性的探究,抱持著更多開放與彈性。
以本書第三章討論的「思維錯誤」為例,追逐權力、追求獨一無二的感覺……等,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在我們良知的運作下,一般人會以較具適應性、兼具道德倫理的方式來達成這樣的需求。不過,我們也可以自問,我們的良知永遠都能百分之百運作嗎?有時,我們是否並非是純然的白?就像站在光譜上,雖然看似多數人都站在白色那一端,但仔細探究,其實有人離黑色那端近一點、有的人離的遠一點。
透過本書裡的各種案例與分析,讀者將有機會看到「極致黑色」那一端的樣貌。當一個人的良知,多數時候處於停擺狀態,將思維錯誤視為每天生活的正常預設值,無法意識與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在那樣極致黯黑的場景裡,人性劇本會怎樣地上演?
在探索極致黑色的人性路上,我們得時常提醒自己,極致黑與白的中間那一塊灰色地帶,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大、更寬廣。有待我們帶著更多好奇心、放下預設立場,方能重新看見、重新理解、重新定義。畢竟,人性本身就是個難解之謎。本書聚焦的極致的黑,只是黑色的一種切入點。
不同學者,或許會用不同方式來詮釋與理解這種黑。別忘了先前提過的,所有攸關人性
的論證,終究難有所謂的「正解」。沒有一種可以讓每個人都被信服的說法。任何立場、任何解釋都會有它的限制,也會有它的參考價值。
我們也不妨反思,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每一次在探討人性的場合裡,我們都找得到「標準答案」的話,那世界會變得怎樣呢?在一個世界裡,人性思辨都能找到標準答案,那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在看完本書後,我時常在內心這樣思考著。
在看完本書之後,我們或許不必大舉改變自己對人性的看法。不過,看見了極致的黑暗,並且知道這些黑暗確實真實存在之後,我們對人性的探索地圖,又多補上了一塊。而這樣的理解與認識,當然也是我們未來在與未知他者互動時,能夠用來保護自己的重要指引。
最後,敬邀讀者一起帶著好奇心,進入這趟瞭解人性純然暗黑的探索之旅,持續與作者對話,接納人性模糊、難以明定的特色。
*本文選自商周出版《犯罪人格剖繪檔案》,作者為為臨床心理師,政治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著有《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等多本大眾心理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