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逸觀點:延長義務役為一年,就可以解決國防困境?

2022-12-29 06:30

? 人氣

回顧了歐美國家在軍隊轉型上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回頭看看台灣。民進黨2000年執政後,充滿朝氣的在野黨,也想效法當紅的「數位化戰士」熱,塑造台灣版的「第三波軍隊」。而這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美軍,從全面徵兵制,過度到全面募兵制。但是相當詭異的是,這個全面募兵制,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三朝,直到2018年才真正完成所謂「全面募兵制」的構想,期間的掙扎、軍隊體制的反彈、協調與爭端不斷,當年台灣為了要有自己的「數位化戰士」,為了迎合「第三波文明與戰爭」的衝突面貌,所以要將「大陸軍主義」時代主張的「大量充員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那個畫面,取代為「一小支精銳部隊,活躍於無人載具奔襲的戰場,幕後有數萬民間文人雇員的數位與電磁頻譜後勤」的景象。這個畫面,至今並無任何問題,也得到了各戰場的驗證。但是,突然之間,台灣要否定掉以往的主張,走回「大量充援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的那個歷史畫面?美其名是「增強台灣作戰力」?這個邏輯從何而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第三波文明」的戰場驗證,甚至在近期的烏克蘭戰場,我們都可以得知,「知識」才是核心戰力,兵員的知識越豐富、取得訊息的速度越快、狀態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能力越強,戰力就越高,甚至能有效打擊行動緩慢、命令傳遞牛步的蘇維埃軍制俄羅斯龐大部隊。那麼,台灣學到的烏克蘭戰場經驗,竟然是走回頭路,走回那個二次大戰時代的延長徵兵,延長一年的時間,就能有效強化台灣作戰能力?如果這個世事如此簡單,那麼美軍數十年從強制徵兵制、過度到全募兵制的數位化軍隊,到底所謂何來?那麼台灣二十年前開始掙扎,要改為全募兵制的所有說法,如今面臨全面推翻,那麼在軍事科學的邏輯上,要如何自圓其說?

20221227-總統蔡英文27日出席「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記者會。(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27日出席「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當然,台灣方面的藉口,就是美軍要求「台灣改革動員制度」。但是,美軍斷不可能要求台灣恢復一年徵兵制。美軍一向對台灣的要求,就是要台灣「提升戰力」,而「提升戰力」的方式相當多,從準則、訓練、作需、系分到管考,都有許多更有效、但是施行起來複雜、必須要有「顛覆舊觀念」的勇氣,「不怕否定昨天,才能創造未來」,都是改革上相當困難的地方。但是,台灣國防部似乎不想要走這些困難的道路,然後以一個「延長徵兵為一年」當作口號式改革,就草草結束了台灣「提升戰力」的「政治表演」。

眾所周知,烏克蘭戰場是典型的陸地戰場,傳統觀念上,兵員多寡的正相關性非常高。但是,烏克蘭已經證明了,猶如「散兵游勇」的知識戰士,能夠有效擊垮龐大緩慢的俄羅斯蘇制軍隊。台灣則是海島防禦,兵員人數的重要性,跟烏克蘭完全不能攀比。從二次大戰以來的經驗看,島嶼防禦的敵我犧牲比約為10:1,台灣是防禦方,以逸待勞面對樣貌不斷轉變的解放軍戰術都已經來不及了,要數量龐大、訓練落伍的充員兵,填塞台灣各個防禦缺口,這是什麼國防願景?

在這個後第三波文明的趨勢下,知識是核心戰力,質疑權威是軍隊戰力提升的新文化。台灣卻走回頭路,要訓練一批「服從命令至上、為國犧牲理所當然」的龐大充員部隊,然後以「抗中保台」或「和平保台」來情緒勒索輿論溫度,再以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來想像「台灣街頭與解放軍焦土作戰」的畫面,我們似乎忘記,台灣是個蕞爾小島,最高戰略思維,不是要將敵火拒絕於境外嗎?將敵火引入台灣島內,然後進行烏克蘭式的地面作戰?一個負責任的國防部,要將台灣島嶼作為決戰戰場,這是哪門子的21世紀軍事策略?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協會副秘書長。本文由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授權刊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