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親自拍板,確定將役期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以因應國際局勢的變遷。只不過,未來雖然每年能產生七萬大軍,但基地訓練能量、常備幹部缺額的問題難解,甚至為什麼是延長為一年役期,一年兵就能有兵強馬壯的國軍?蔡政府演完一場國安會議大戲後,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依照兵役法第16條規定,常備兵役區分為現役、軍事訓練役及後備役;其中現役須在受徵集後入營服一年,軍事訓練役則是在受徵集後入營接受四個月以內軍事訓練。而這次的役期延長,簡單來說,就是將現行役男接受軍事訓練役改為現役,也就是在不用修法的情況下,將役期從4個月延長為一年。但也因此令人質疑,役期延長為一年,是經過專業判斷後的決定,還是省去修法麻煩,便宜行事下的為延長而延長?
這次兵力結構規劃,目標是將義務役編成5個海岸守備步兵旅,而根據國軍訓練計畫,地面部隊的合格戰士,需要經過「入伍訓練」、「專精訓練」、「駐地訓練」、「基地訓練」與「聯合演訓」。但由於不是每個部隊都會排入年度三軍聯訓,因此,要訓練出一個能執行連戰術的戰士,至少要經歷新兵訓練8周、專精訓練7周,基地訓練13周,總共28周約7個月的訓練。
這樣的結果看起來,似乎將役期延長為一年,每名熟練的戰士還有5個月的役期,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每位役男入伍時間不同,不可能在接受完入伍、專精訓後,都剛好跟連隊下基地的時間結合,有時連隊正巧在基訓中,或是連隊剛結束基訓;因此,部分役男化身為能執行連戰術的熟練戰士時間,可能大幅縮減。
況且,目前湖口與白河兩處步兵基地訓練能量早已飽和,常備部隊聯兵營平均18個月以上才能輪訓一次,未來恐怕有大量義務役士兵,從入伍到退伍都沒有基訓機會,根本無法成為能執行連戰術的戰士,那要役男去數一年的饅頭,真有價值?
就算有了充足的兵源,還要有適量的基層幹部領導。陸軍若要新增5個旅,代表多出約3千個常備幹部缺,過去靠預官、預士湊人數,都難以滿足基層幹部人數,現在沒有預官、預士,要去哪裡生出勉強湊活的幹部?近年陸軍官校每年大約召募4百人,專業軍官班大約7百多人,陸軍專科學校每年大約也只培養出約9百名士官,這已經是在招募困難下努力達成的數字,未來每年7萬大軍,誰來領導?還是要重新恢復預官、預士湊數?
這次延長役期也同時提高義務役士兵的薪資,從最基本的每月6千5百元提高到2萬6千元。這原本是希望降低這群「不願役」的不願意,但義務役大幅調薪到2萬6千元,將會與志願役二兵每月3萬5千元薪資大幅拉近,這樣的做法,會不會降低原本有投入志願役者的願意,讓原本就很困難的招募工作雪上加霜,這也將衝擊志願役主戰部隊的人力結構。
厚植國防實力,共同守護家園,無庸置疑。但在整體社會「有事軍人幹,沒事幹軍人」的氛圍下,軍人尊嚴無法提高,退撫制度一再削弱,或許才是志願役官兵無法長留久用,保持國軍戰力的根本問題;一昧地想藉由延長役期來強化國軍,反而恐影響原本「量小、質精、戰力強」的部隊結構,且多數「不願役」還是不願意,最後恐又回到過去虛胖的國軍。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