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電廠蓋好,沒有天然氣,電廠只是裝飾。臺灣目前天然氣接收站有兩座(永安與臺中港),規劃中有5 座,目前三接工期延宕,最快114年6月才能供氣營運,四、五、六接都還在進行環評程序,報載臺電已延後四、五接的預算編列。網頁上找到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顯示目前營運的一接與二接都容量超載運轉。長時間的超載運轉,沒有故障的風險嗎?安全嗎?天然氣接受站能夠蓋好,並不代表能夠找到液態天然氣輸送船,俄烏戰爭帶來的衝擊就是血淋淋的事實。搶到天然氣船,氣能不能到達臺灣,還得看臺灣海峽通不通。能源局自己說的,「… 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2019年至少為7天,2027年達14天」。美國智庫批評臺灣能源政策「簡直瘋狂」,就是因為臺灣的能源政策蓄意的忽略顯而易見之能源供應穩定的風險。
天然氣發電成本,超過80%為燃料購買,天然氣價格增加一倍,燃氣發電成本成為1.8倍。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政經情勢息息相關,天然氣的供需與價格能為戰爭的武器,俄烏戰爭爆發後,天然氣價格的飆漲就是實例。天然氣價格上漲,會帶動燃煤價格的升高。電力系統中有高比例的化石燃料發電,要承擔電價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要讓臺灣電力系統儘快地脫離泥沼,滿足國際社會對減碳的要求,以及達成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將核能發電納入能源政策的規劃,是唯一的途徑。短期是將運轉中核電廠的延役至60年與核四廠商轉,中長期是在臺灣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
「非核家園」是民進黨的黨綱,民進黨政治人物反核,可以說是服從黨綱。國民黨政治人物反核,甘願授人以柄,鸚鵡般的替民進黨的政策擋子彈,該是精算選舉的風險。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獲得589萬的同意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約為6:4,等同於大多數民眾同意於2025年後繼續使用核能,有志2024年參選的人,該知道,起風了。2023年是臺灣的大選年,在缺電與限電的陰影下,相信能源政策會是重要的議題,核能會是議題的核心,政治人物在說明立場前,先要想想臺灣要如何因應不採用核能的風險;供應的無虞、發電成本的穩定、及二氧化碳的減量。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