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人權影展,主題是「尋找我們的身世」,在《孤軍》外,還挑選了包含《幸福路上》、《寶島夜船》、《想我媽媽》,總共4部台灣電影,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突尼西亞等國家的6部紀錄片、劇情片,組成「反抗威權」、「轉型正義」兩大主軸,再串接「台灣經驗」的片單。
對於選片,馮賢賢說明,除了議題、地域的均衡,也想挑好看的片子,讓觀眾容易進去議題,因為是國家人權館的影展,結構上想以轉型正義、國家暴力為主,所以挑了突尼西亞、哥倫比亞等不同國家暴力的經驗,以及巴勒斯坦、西藏等弱勢民族受到強勢國家迫害的紀錄等。
對此馮賢賢也說明,國外經驗跟台灣經驗對照起來,其實是有很多共同話題可以討論,像看德國、突尼西亞的轉型正義,都可以看到台灣的影子,「從這些國外經驗裡,也可以去思索我們這群人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捉鬼》重建監獄情境 「邊看邊起雞皮疙瘩」
在外國影片裡,馮賢賢舉例像來自巴勒斯坦的《捉鬼》,巴勒斯坦有4成男性都被以色列關過,這是導演去模擬當時以色列監獄裡的情境,找有監獄經驗的人,重建了空間跟其中獄卒、犯人的關係,幾乎也有實驗的成分,像負責影展購片的同仁就直說,「這部片讓人邊看邊起雞皮疙瘩。」
右派政權復辟 《共犯者們》揭露韓國人的生猛反抗
而像來自韓國的《共犯者們》,馮賢賢介紹,《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是在講前面的光州事件,《共犯者們》是在講後面的右派政權復辟,李明博、朴槿惠對媒體的壓制,其中很震驚的就像是世越號事件,隱藏了生還者可能得救的訊息,而在當中也可以看到,韓國人的反抗是非常生猛的,不像台灣大家會假裝沒發生或默不作聲。
「瞭解歷史真相 也是了解自己的身世」
回頭談到「尋找我們的身世」這個主題,馮賢賢說,其實這是在確定片單後,再來找有怎樣共同的訊息,去年叫做「釋放的記憶」,而這都是同一個脈絡下的思考,轉型正義裡,很多歷史記憶是被壓抑的,今年就來思索釋放記憶後的目的是什麼。
她進一步談到,瞭解歷史真相,也是了解自己的身世,她認為身世有兩個意義,一個是自己個人的身世,另一個是身處的國家、社會,其歷史脈絡對個人價值觀造成的影響,這是大的身世,「身世就是你到底是誰、你活在哪裡、脈絡是什麼,人權影展就是想在這些影片裡,跟觀眾一起探索這些問題。」
2018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以「尋找我們的身世」為題旨,放映日期自8月4日至25日。放映時間詳見「台灣國際人權影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