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人批評女性「高舉女權大旗,什麼事都可以無限上綱」,質疑「為什麼男人心裡苦,不能說?」,要男人「不要再忍受女權自助餐」,引發熱烈討論。事實上,女權主義者在爭取性別平等時也提出,不只女性,男性也是父權壓迫的受害者,性別平權除了將女性從父權社會中解放,也是幫助男性擺脫社會壓力,不再「有苦說不出」。美國作家瓦倫提7月2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性別平權不只是為女性發聲,也是讓男性放下肩上的壓力,但推動兩性平權時提供給男性的支持和選擇往往遠少於女性,「男人和女人都應該能自由表達脆弱,展現堅強,不受限於性別。」
瓦倫提(Jessica Valenti)指出,近年女性主義蓬勃發展的同時,卻也伴隨「厭女症」(misogyny)的興起。女性上街爭取權益、競選公職的數字不斷創紀錄,但也一群人─且大多數是白人男性─將爭取女權與「厭惡男人」畫上等號,認為女權人士就是刻意與男性為敵。另一方面,未成年的男孩和年輕男性持續受到「男性就是要剛強」、「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刻板印象壓迫,無法展現自己敏感、溫柔細膩的一面。
瓦倫提表示,雖然女性主義者也認知到未成年的男孩、男童在父權制度中所面臨的痛苦壓力,卻沒有給予男孩子與女孩相同的支持和選擇,為了讓年輕男性也能加入推動性別平權的行列,避免被性別歧視的言論及觀念吸引,女性主義者必須想辦法改進。
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男女都受害
美國女權作家瑞奇(Sarah Rich)舉例,在美國,有家長發起活動為女孩爭取參加男童子軍活動的權利,家長們認為女孩可能比男孩還更為堅毅;但相反的,卻幾乎沒有聽到聽到家長提議讓男孩去參加女童子軍。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對男性卻是相對不公平的,「當這個社會都在思考如何給女性更多可能性,卻沒有提供男性相同的選擇。」男孩們往往會被要求不能有「不男性化」的特質,例如敏感、溫柔,社會對於「真正的男人」的定義十分狹隘的,例如認為男人就要勇敢、堅毅,所以當年輕的男性想要重塑男性的定義時,經常會被冠上「不及格」的標籤。
讓男性展現「細膩、溫柔」的女性特質 才能根治「厭女症」
瑞奇指出,很多人覺得女孩擁有女性化特質是正常的,但男孩擁有女性化特質卻是羞恥的。當學校跟家長告訴孩子們,「男性化」的女生可以被接受,「女性化」的男生卻是不好的,就是變相地在教育孩子,社會欣賞男性特質但貶抑女性特質,很可能導致歧視,使得男孩及年輕男性產生「厭女症」,對女性憎恨、厭惡及對具有偏見,如此一來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女性地位,還會迫使男性無法自由的表現自己。
若只是關注女性,會以增加女性選擇的方式來倡導性別平等是不對的,「性別平等」不是兩性之間的戰爭,社會不應該落入男女二元對立的窠臼。性別特質的選擇應該是流動的而非僵化的,如同艾瑪華森(Emma Watson)於紐約聯合國會議的演講所說:「男人以及女人都應該能自由地表達脆弱、自由地顯現堅強,而不受限於他們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