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鎮投書:學術環境政治化,諾貝爾獎遙不可及

2023-01-10 06:40

? 人氣

這幾年政治力嚴重侵入學術領域。圖為台大師生在傅鐘前綁黃絲帶抗議並力挺大學自主。(資料照,吳尚軒攝)

這幾年政治力嚴重侵入學術領域。圖為台大師生在傅鐘前綁黃絲帶抗議並力挺大學自主。(資料照,吳尚軒攝)

去年,台灣寶島吹起一陣微微的「諾貝爾獎」。因為,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啓惠被寄望獲得2022年諾貝爾獎,結果仍然無緣得獎,引起部分國人警醒,鄰近的日本1949年以來,已經有28人得獎。反觀,台灣為何迄今只有李遠哲一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各界諸多檢討,包括寄望翁啓惠未來得獎、改善學術研究環境、增加產業投入,以及政府教育科學發展政策等,以提升學術研究能量。

筆者認為,台灣學術研究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研究環境政治化,政治凌駕學術價值所致。因此,台灣必須借鏡日本充實的學術獨立環境。政治黑手必須從學術領域縮手,重建學術獨立環境,才有可能釋放學術研究能量。

台灣大學、台大、台大校園、台大學生。(郭晉瑋攝)
作者認為,台灣學術研究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研究環境政治化,政治凌駕學術價值所致。(資料照,郭晉瑋攝)

日本憲法、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教育公務員特別法等有關法律,加上日本政治及學界守法自律,嚴守政治與學術的分際,使得學術研究領域充分獨立自主。

日本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保障學術自由;「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應尊重學術自由的同時,實現教育目標;第七條:應尊重大學教育和研究自主性;第十四條:學校不得支持或反對特定政黨的政治教育或其他政治活動。

其次,日本“教育公務員特別法”第三條:大學校長的任命由學校理事會,從品德高尚、學術淵博、洞察教育行政的人中遴選產生,經理事會審議後確定。

再次,日本「國家公務員法」對公立學術教育官員、公立研究機構人員及學校教師等公務員,有從事政治行為的限制。第三十九條規定:公務員不得直接或間接使用公開職位,要約、收受金錢或其他利益;第一0二條規定:公務員不得為政黨或政治目的尋求或接受捐贈、或其他好處、或參與這些政治行為;不得為政治或政黨顧問,或具有類似角色的其他政治組織的成員。

日本政治及學界莫不嚴格守法自律,使得學術研究者有充分獨立自主的環境。研究者的初衷並非以奪諾貝爾獎為職志,而是因著個人的興趣、追求真理、創造新知識,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心志,因而意外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

反觀,目前台灣政治凌駕學術價值,又學界以入朝當官為冠冕,導致政治黑手無畏相關律法的規範,無孔不入地伸入學術、教育、文化各個領域,導致學術研究信度及能量每況愈下。

台灣大學、台大、台大校園、台大學生。(郭晉瑋攝)
目前台灣政治凌駕學術價值,又學界以入朝當官為冠冕,導致政治黑手無畏相關律法的規範,無孔不入地伸入學術、教育、文化各個領域。(資料照,郭晉瑋攝)

根據英國泰唔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的排名,台灣大學從2017年的排名68名,一路狂跌到2022年的113名,以及2023年的187名。其間,2017年前中央研究院長、未來諾貝爾獎的夢想人翁啓惠,因於任職其間假借權力,圖利自己及浩鼎生技公司,嚴重損害政府信譽,被監察院彈劾,此案陸續延燒五年,結果因為民進黨執政,結果不了了之。可是,未來諾貝爾獎審查委員有可能不將此案列為審查標的嗎?2018年民進黨政治高層介入台大校長遴選卡管案,學術界掀起了一年多的腥風血雨。為此,折損了兩個教育部長,成為世界級學術醜聞;2022年蔡總統及民進黨高層又力挺台大碩、博士論文抄襲案,而最該被追究責任的指導教授陳明通,臺大依然無可奈何,導致台灣學術信譽跌落谷底。

雖然,台灣政治與學術界勾結圖利的違法案例層出不窮。可惜,迄今政治黑手尚無意縮手。可預見未來政治勢力繼續放肆權力,閹割凌駕學術,台灣學術研究能量勢將繼續萎縮,諾貝爾獎將永遠懸掛在台灣遙遠的天際。

*作者為大學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