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混血學霸」康熙帝,愛找洋人畫琺瑯!

2023-01-15 07:20

? 人氣

重用西洋傳教士 和法王路易十四交流 

西洋傳教士大約是在明末清初來到中國,他們可不是單純來傳福音的。西歐國家在十五世紀以後開始向外擴張,輸出文化和科學知識,天主教士就是先鋒部隊,一方面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一方面也在蒐集情報。這些西洋傳教士在中國起初處處碰壁,為了生存只好先學中國的語言和歷史文化;後來有些傳教士因為曾在明朝朝廷做過事,到了清朝時得以繼續工作,那時最知名的就是德國天主教神父湯若望,和清皇室關係不錯,甚至孝莊皇后還是他的「義女」。皇帝器重西洋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自然吸引更多人才前來,他們也都幫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像通曉滿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法國傳教士張誠、白晉、葡萄牙人徐日昇等,都輔佐過康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3.康熙皇帝(右)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左)都愛好文藝,彼此雖未曾見過面,但經由法國耶穌會教士居中連繫,開啟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也帶動當時歐洲的中國風。(作者提供)
康熙皇帝(右)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左)都愛好文藝,彼此雖未曾見過面,但經由法國耶穌會教士居中連繫,開啟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也帶動當時歐洲的中國風。(作者提供)

更有意思的是,和康熙同處於一個時代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倆人成長過程和愛好藝文都有極為相似之處;兩位君王雖素未謀面,但是通過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的居中連繫,開啟了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不僅建立了私誼,也掀起法國及歐洲各國的中國風,並帶動清宮對研究西方科學文明的興趣 。

研究創新琺瑯彩器物 為康雍乾三代特色

在交流過程中,康熙喜歡上了西洋的畫琺瑯器物,也想來研發創新,於是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工匠一起投入試繪和顏料提煉的工作;但直到康熙朝結束始終沒完全達到目標,所以才用進口顏料,把彩繪裝飾紋樣畫在銅胎器物、瓷器、玻璃瓶或宜興陶碗上。康熙極富實驗精神,一試再試,一定要很有把握才會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可見他行事嚴謹審慎。

4康熙行事審慎嚴謹,新創琺瑯彩瓷要一試再試,很有把握才能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作者提供)
康熙行事審慎嚴謹,新創琺瑯彩瓷要一試再試,很有把握才能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作者提供)

經過康熙時期的摸索,到了雍正六年(1728),皇家作坊終於開創提煉琺瑯料的技術,從此色系增加,貨源充足,雍正更有餘裕來推動琺瑯彩瓷;此時紋飾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山水花鳥還有詩。到了乾隆朝,琺瑯彩器物的樣飾更豐富了,盡顯繁華富麗,舉凡中西人物、仙山樓閣、各種錦地紋,都是非常流行的圖案。

雍正時期終於研發出國產的琺瑯顏料,琺瑯彩瓷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左),到了 乾隆朝則呈現富麗豐富,中西人物是常見的紋飾(右)。
雍正時期終於研發出國產的琺瑯顏料,琺瑯彩瓷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左),到了 乾隆朝則呈現富麗豐富,中西人物是常見的紋飾(右)。

故宮展廳也展示康熙朝的瓷器在試作階段,因為還沒什麼把握,所以先落上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看看效果如何,例如「永樂年製」、「宣德年製」、「大明弘治年製」等等…,這種後仿款的瓷器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而清代景德鎮燒製不少託名瓷器,則是因為當時很流行模仿前朝。日前破損、標示為「清 弘治款嬌黃綠釉雙龍小碗」的文物,到底是清代還是明代燒製?曾引發熱議,故宮院長第一時間誤說是明代,然而經過文物愛好者提出質疑,後來故宮高層才再說明:的確是清代燒製、落上「大明弘治年製」款識的託名瓷器,是當時流行風潮下的產物。

6康熙朝試作的瓷器常落有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作者提供)
康熙朝試作的瓷器常落有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作者提供)

從這些琺瑯彩瓷的風格,很明顯能看出一個皇帝的個性;春節假期不妨去故宮走走,看看謹慎的康熙、內斂的雍正和奢華的乾隆,是如何呈現令人讚嘆的工藝之美!

註1:清太祖努爾哈赤為清朝的奠基者,他有24名子女,其中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日後的清太宗),是真正建立清朝的皇帝。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