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同一條小路回到入口處,旁邊有一大片草坪,是一個紀念公園,陳列著幾十座已故蔣介石的雕像。有黑色、灰色、棕色,甚至鮮綠色。此處蔣介石身穿半軍服,孫逸仙也穿過類似的上衣(因此稱為中山裝),那裡蔣扶杖站著,還有穿著中式長袍坐在扶手椅上的,或者穿著軍裝,或者帶著一本書的。這些雕塑是從全國各地帶到這裡的。至少在這裡,只有風和雨對他們構成威脅。在民進黨上臺後,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在搗毀蔣的雕像。民主一如既往地從拆除紀念碑開始。
對當今大多數臺灣年輕人來說,蔣介石是一個血腥的獨裁者,如果不恨他,也該把他忘掉。青年看向未來,創造新英雄。但他們忽視了以下種種事實,即沒有蔣介石,現在也不會有一個繁榮的臺灣,而且一九二六至一九二八年也不會有成功的北伐、打倒軍閥、統一國家、國民革命的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中國對海關的控制、取消列強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在日本侵略的十四年當中,維護中國的獨立並抵抗強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西方大國建立同盟關係……
因此,無論有沒有紀念碑,蔣介石將永遠作為偉大的國民革命者留在中國和臺灣的歷史中。人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評判他,他犯了錯,也有一些罪行,但他有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一生都在戰鬥中,先是滿族,然後是軍閥、共產黨與日本人。在二十世紀,他統治中國的時間比任何人都長——將近半個世紀,但幾乎一直到他遷到臺灣,他很少有一天的太平日子。即使撤退到臺灣後,他也永遠在備戰中,他必須加強防守臺灣,站穩反共的立場。
他非常不希望在歷史上被貶低為一個普通的獨裁者。「如果我作為一個獨裁者死去,」他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對赫爾利大使說,「我就會像所有獨裁者一樣,在歷史上博得惡名;但如果我能建立和平、民主並統一的國家,我死後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蔣介石後裔都公開以他為榮,他們往往不想宣揚自己與他的親屬關係,其中許多住在西方,那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獨裁者並不太受歡迎。
那些很了解蔣介石,並為他感到驕傲的人早已亡故了。他的長子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過世(他同樣被奉厝在離父親不遠的一個小陵寢裡),他的次子緯國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二日過世。他的遺孀美齡也於二○○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長眠。
蔣介石要求死後不要土葬。他相信時候到了,國民黨會打敗共產黨,國民政府將回到中國大陸,屆時把他的遺體運到中國首都南京,在那裡,他將有幸伴隨他的導師孫逸仙,一同長眠於紫金山山坡上。
因此,慈湖的小陵寢是暫時性的。在大門入口處的兩側,各有一名衛士站哨。他們頭戴鋼盔,身著儀隊制服並附白手套。牢牢地握住上了刺刀的步槍的士兵們,目光銳利,捍衛著逝者周遭的一片寧靜。蔣在他的花崗岩棺材裡沉睡。他正等著回返南京。
*作者為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
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本文選自《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