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學歷飢渴症的政治根源與影響

2023-01-14 07:10

? 人氣

民進黨立委范雲(中)與守護台灣教育平台召開「迎新送舊,高教學歷年終大掃除暨學生學術倫理資料調查結果報告」記者會。(顏麟宇攝)

民進黨立委范雲(中)與守護台灣教育平台召開「迎新送舊,高教學歷年終大掃除暨學生學術倫理資料調查結果報告」記者會。(顏麟宇攝)

近來一連串的論文之亂不僅重創政治人物形象,更讓臺灣學術桂冠羞。雖說「學而優則仕」是千年科舉文化的遺傳病,「賣官鬻爵」始於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繳納粟米千石,就能得到一級爵位,東漢晚年官職買賣之風更盛,可謂吏治腐敗的象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當前的政治氣氛,則轉為「仕而優則學」,只要官場得意,不愁沒有學歷,政治人身帶職進修,成為各校極力爭取的「門神」,在學校爭經費、高層人士喬位置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學官網絡越綿密,學閥地位更鞏固,成為壟斷學術資源、權力一條鞭的惡勢力。

學歷也是當代高等教育擴張與世俗化的商品,君不見滿街的補習教育看板、隨公車招搖過市的大學招生廣告,擴充大學影響力的方式則是以在職進為名,廣招各類在職生,學官以及企業主是大學的最愛,前者可以協助政府喬資源、爭預算,後者則可以捐贈校舍、設備經費。各式浮濫的在職進修班除了滿足權貴人士洗學歷的需求,也成為企業界交朋友、官場建關係的社交場。

學倫案對年輕人投票意願之影響

及至今日,民主社會的官員部份來自選舉制度,在目不暇給的競選廣告中,學歷成為候選人顏值之外最重要的外裝。依據守護臺灣教育平臺最近對於大學的調查,有63%的年輕學子認為學歷會影響選情,只有13%的人不認同學歷在選舉的重要性(圖1),顯見學歷已成為能否在選舉中勝出的重要判準。當人生以「做大官」為目的,而追求文憑是通往官場的捷徑,更是攀師附黨的社會資本投資,難怪花錢洗學歷形成官員間趨之若鶩的風氣。學倫案對於候選人形象的影響更大,有七成五的同學認為會直接影響涉及學倫案候選人的投票意願。

守護台灣教育平台
守護台灣教育平台

對於選舉公報是否不要揭露候選人的學歷方面,有46%的人不同意,但也有29%同意,且有48%願意給候選人學歷更正的機會,但是認為政黨不應為候選人學歷背書的者略高於贊成者,兩者僅差3%,顯示多數學生認為學歷仍是政治重要的資本,也不完全反對政黨護航。

學生對學術不倫的回應

對於一張文憑卻有兩種不同取得的方法,曾經案牘勞形寫論文的同學尤感不公,有近七成學生認為學生本人該自行負責,只有17.5%歸咎於教授。在懲處部份,有超過九成的同學認為應撤銷學位,同時有七成同學認為應依著作權法送辦,有六成五的同學認為應公布學生姓名,有近六成的同學甚至認為要進一步公布指導教授、學校系所名稱,以示警戒。對於涉及學倫案的教授,則有69%的同學主張需在一段時間暫停招收指導學生,可以看到學生雖認為論文出包要由自己負責,但是指導教授也責無旁貸,需要暫停其招收學生的權責。

有關學倫案的審查機制,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認為學倫案應交由校級的學術倫理審查委員會調查,而有六成五的同學希望有獨立的學倫調查機構或由教育部學審會來介入學倫案調查,顯示學生並不相信大學自治下的學倫調查公正性,代表學倫問題容易被大學泛政治化處理。

學界要自清

學倫案已經喧擾半年有餘,臺灣學界的對於學術倫理省思不足,教育部對於亡羊補牢不力。學倫案看似為個人的投機、不道德行為,但是當學術人不再謹守科學求真的精神,大學成為權貴盤踞的巨塔,文憑淪為學官利益交換的手段,或市場有錢即可購得的商品,滿街都是偽碩士、假博士時,學歷不再具有人才的鑑別力,反而是貪官污吏的象徵,文憑通膨的結果,最後恐怕會淪為一文不值的廢紙。

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呼籲學界自清,一起參與高教文憑大掃除,如果認同學術倫理改革的必要性,請加入由守護臺灣教育平臺發起的連署

*作者為守護臺灣教育平臺祕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