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各國對石油的爭奪引發了多場戰爭,造就全球一些不同尋常聯盟以及一場接一場的外交爭端。現在,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正在爭奪另一珍貴的資源: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半導體晶片。
這些微小的晶片是一個價值50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預計2030年將翻上一番。而誰控制了半導體供應鏈,亦即一個由製造晶片的公司和國家組成的錯綜複雜網絡體系,誰就掌握了成為一個難以匹敵的超級大國之關鍵。
中國希望擁有生產高階晶片的技術。這也就是為何美國,亦即大部分半導體技術的來源地,正在設法將其排除在外。
《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副教授克里斯·米勒告訴BBC,這兩個國家顯然在亞太地區進行軍備競賽。但是,米勒進而又說,而且又不只如此。 「半導體戰既發生在傳統領域,如船隻數量,或生產的導彈。而更多是體現在可用於軍事系統的人工智能(AI)算法水平方面,」他說。
目前,美國在這場戰役中正在領先,它對中國發起的晶片戰也正在重塑全球經濟。
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的製造是複雜的、專業的和深度整合的。
譬如,一部蘋果手機iPhone的晶片在美國設計,在台灣、日本或韓國製造,然後在中國組裝。現在,印度也開始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未來該國的重要性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半導體首先是在美國研發的,但隨著時間推移,東亞作為一個半導體製造中心冒出了頭,主因是該區域個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補貼。
這種優勢讓美國能夠在冷戰期間,在那些「容易受俄羅斯影響」的地區開展商業合作和發展戰略聯盟。現在,面對北京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美國採取類似戰略依然奏效。
晶片設計追求更好和更有效。一般來說,晶片是越小越好。因此挑戰是:你能在最小的矽晶圓(wafers)上裝下多少個「電晶體」(transistors) : 能夠打開或關閉電流的微小電子開關。
貝恩諮詢( Bain & Company)矽谷合伙人王玨(Jue Wang 音譯)解釋:「這就是半導體行業所謂的摩爾定律,基本上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將電晶體的密度提高一倍,而這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
「正是它使我們的手機運作得更快,我們的數位照片儲存能力變得更強大,我們的家居設備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們的社交媒體內容變得更豐富!」她補充說。
但是,即使對頂級晶片製造商來說,要達到這個目標也不容易。
2022年中,三星成為第一家開始大規模生產3奈米晶片的公司。同年晚些時候,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和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的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台積電(TSMC)也宣佈將開始量產3奈米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