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獅甲,看到美援的「引擎」:《舊港新灣》選摘(1)

2018-08-12 05:10

? 人氣

高雄硫酸錏廠,是當年戲獅甲工業區最重要的建設之一。(林立偉繪圖)

高雄硫酸錏廠,是當年戲獅甲工業區最重要的建設之一。(林立偉繪圖)

1950年,對於臺灣歷史發展極為關鍵。1949年因中國大陸戰敗撤退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政府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表明不介入國共內戰後,岌岌可危。但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使得美國警覺共產陣營急速擴張,於是改變原本中立的台海政策,不僅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海,也開始一連串經濟援助,美援成為1950及1960年代臺灣經濟發動的引擎,也帶動臺灣許多經濟的轉變,包括由農業轉型為工業,民營公司逐漸出現,這都在戲獅甲可清晰看見,從協助農業為主的高雄硫酸錏廠(以下簡稱硫酸錏廠),到石化產業中民營公司的代表臺灣塑膠公司(以下簡稱台塑),都在戲獅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援及民營化

美國對臺灣援助最早始於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該年度分配給中國大陸工業部門7千5百萬美元的援款中,有5百萬轉撥到臺灣糖業公司、臺灣鐵路局及臺灣電力公司。不過美國對臺灣提供大量且持續性的援助,則是前述韓戰爆發以後。

美援的運用,美方是由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Mutual Security Agency , Mission to China)辦理,我方則是由「美援運用聯合委員會」負責,相關機關有後述的經安會、農復會等,1963年9月,美援會與經安會及其附屬的工業委員會合併為行政院國際合作發展委員會。在計畫的執行,也可約略分為早期(1951-1954)及後期(1955-1965),早期目標是重建,也拯救了當時經濟出現危機的臺灣;後期則改以「計畫型」為主。計畫型經濟以四年為一期,故簡稱為「四年計畫」或「經建計畫」,第一期計畫於1953年開始。

隨著美援協助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穩固,主管經濟的生管會也出現其定位上的問題。前一章提及,生管會的成立,是因蔣介石即將下野,中央要員紛紛投共,蔣介石特別指派心腹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並將所有權力收至臺灣省,與中央切割。在經濟方面,生管會取代了經濟部資源委員會,主管臺灣的經濟政策及各公營事業。但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播遷來台後,實際統治範圍僅以臺灣為主,以及陳誠在1950年3月升任行政院長,隸屬於臺灣省政府的生管會凌駕中央之上,掌握臺灣經濟大局,不僅在體制上不合時宜,也不符合政治現實,這個過渡性質的生管會就在1953年功成身退。但生管會在此動盪時期,成功穩定臺灣經濟,成為陳誠倚重的財經幕僚,並延續在新單位擔任重要職務。

2017-03-27-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1953年7月,行政院裁撤生管會,並將相關單位予以合併,改組為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安會),做為經濟計畫設計、審議及推動的專責機構。由省主席俞鴻鈞擔任主任委員,下設四組一會,其中「工業委員會」就是主管工礦交通,以及四年計畫中工業部門的相關規劃,委員會委員由各部會首長擔任,而由尹仲容出任召集人,可見其所受重視,後來臺灣工業發展,與工業委員會有密切關係。經安會旋即另行擬定〈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開始執行第一期的計畫,並以工業發展為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